一、【案例简介】 机构某员工收到“财务部”发来的个税退税邮件,没有仔细辨认邮件发件人地址及邮件内容真实性,在邮件系统已做出谨防钓鱼、诈骗的提示下,该员工在好奇心驱使之下继续点击钓鱼邮件中的链接,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接到多个促销和广告骚扰电话。 二、案例分析 钓鱼邮件是一种网络诈骗手段,攻击者伪装成可信机构(如银行、企业、政府单位),通过电子邮件诱导收件人点击恶意链接、下载病毒附件或泄露敏感信息(如密码、银行卡号)。其危害包括: 数据泄露:窃取个人隐私或企业机密。 财产损失:盗取银行账户或进行勒索。 系统入侵:通过恶意软件控制设备或网络。 三、消费风险提示 个人信息泄露可能为个人带来多方面的危害,如骚扰电话垃圾短信不断、不法分子诈骗、账户钱款损失、个人名誉无端受损等,消费者需要提高安全防护意识,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 1、不要直接回复。不要直接回复可疑邮件,避免泄露更多信息。如收到可疑邮件,不要直接回复,而是通过官方渠道核实。 2、不要发送敏感信息。不要在邮件中发送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如收到要求提供密码的邮件,不要发送,而是直接删除。 3、不要点击短链接。不要点击未经验证的短链接,防止跳转至钓鱼网站。如收到带有短链接的邮件,可通过鼠标悬停查看真实链接,确认安全后再点击。 4、不要注册第三方平台。不要使用公司邮箱注册第三方平台,防止邮箱信息泄露。如某员工使用公司邮箱注册第三方平台后,邮箱信息被泄露,导致收到大量钓鱼邮件。 5、不要在公共设备处理敏感邮件。不要在公共设备处理敏感邮件,防止信息泄露。如在网吧等公共设备处理敏感邮件,可能导致账号密码被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