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险案例: W先生于2018年在保险公司购买了一份重大疾病保险,因两年未缴费,保单已处于失效状态。近期他决定办理退保,并向监管部门进行投诉,投诉理由为“销售误导”。在公司接到监管反馈后,第一时间联系W先生开展调查。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线索,W先生可能已经成为了“代理退保”的受害者。 二、案件溯源: 在保险公司与W先生沟通处理过程中,发现W先生所诉内容使用大量有关保险的专业术语。在沟通过程中,对于保险公司询问问题,W先生会选择挂断电话后要求保险公司稍后联系。反复沟通后,公司怀疑W先生可能受“代理退保”机构诱骗。 经反复沟通与劝说,W先生透露,他的朋友告诉他可以在网上搜索“全额退保”,就会有相关“专业”人士跟他联系,协助他办理“全额退保”,在办理成功后会收取一定的手续费。W先生在对方的劝说下,决定委托该“专业人士”办理全额退保。 了解事情经过后,保险公司人员详细解释了保险条款以及此事件的风险,W先生最终决定不再办理退保并恢复保单效力。 三、风险警示: 1、警惕“免费”服务: 不法分子往往以“免费”为诱饵,诱导消费者泄露个人信息或支付费用。消费者应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好意”。 2、核实身份和资质:在办理保险业务时,消费者应核实服务人员的身份和资质,确保自己与正规、合法的机构或个人进行交易。 3、保护个人信息:消费者应妥善保管个人身份证、银行卡、保险合同等重要信息,避免向不明身份的人员提供。如遇到可疑情况,应及时报警或向相关部门求助。 4、信用受损风险: 代理退保机构大多会诱导客户退保后办理贷款或购买其他高风险理财产品,从而从中获利,可能导致客户信用受损,在不明消费下,影响个人征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