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西宁一小区住户发现邻居3天没有出门,担心发生意外,便向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反映。随后,消防救援人员破门进入后发现,老人跌倒在家中的轮椅旁。送往医院救治无效,老人不幸离世……这一事件也折射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邻居的重要性。如何处理邻里关系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次引人关注。
“在小区住了多年,左右邻居还认不全”
“每天用同样的小区门禁卡,出入同一栋楼,坐同一部电梯,甚至在同一个楼层,可是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 林森是大四的学生,和父母一同居住在西宁市城西区一小区。邻里关系对于他而言,不仅陌生而且冷漠。
“从我上初中起,就很少和邻居打招呼。”林森说,他在小区住了多年,左右邻居还认不全。
林森说,他上小学时放学早,会经常去邻居家做作业、看电视,等父母回家。但随着邻居搬走,自己慢慢长大,新的邻里之间不熟悉,慢慢也就不来往了。
“你敲门寻求帮助,会被当做不怀好意”
西宁市民柴先生搬进新房近三个月,但到现在也不知道住在隔壁的是谁。每天放在各家门前的垃圾,是他判断隔壁有没有人住的依据。
柴先生说,偶尔和别人从电梯走出,进到同一楼层,刚想打招呼,邻居却匆忙拿出了钥匙,接着就传来关门的声音。
柴先生感慨说,以前他住在老旧小区,邻居之间相处得很好,社区还会举办邻居节,大家烙个饼、亲朋间送来土特产,都想着给邻居分享一下,更别提一家有事大家帮忙了。
“以前,邻居们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炒菜家里没盐了,直接去邻居家抓一把,备用钥匙放在门边哪个位置,也都相互知晓,大家之间无条件地信任。可是如今,无论是抬头还是低头,都很少有机会看到邻居了。如果有急事,你敲门寻求帮助,会被当做不怀好意。”柴先生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和人的距离拉远了。
“真需要帮忙时,还不好意思开口”
市民李先生住在海湖新区一栋高层,前些天脚崴了,请假在家休息,正巧他父母的朋友和他住同一小区,父母就拜托老友给他送饭,可李先生拒绝了。
“太尴尬了,相互都不认识,还要欠人家人情。现在用手机叫外卖很方便,求人不如求己。邻里之间平常都是点头的关系,真要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还不好意思开口。”李先生说。
李先生认为,邻里之间缺乏沟通的原因是现在人的社交观念变了。但和他同住一小区的马先生则有不同的看法。
马先生前些日子买了个鱼缸,在搬运过程中卡在了楼梯间,于是他求助了小区保安。运输的过程很顺利,大家齐心协力把鱼缸搬进家后,马先生买了两包香烟以示感谢。
马先生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靠沟通维系的,你对别人好了,别人才对你好,善待邻居就是善待自己。
“摊上这样的邻居,真想立刻搬走”
“几乎是每天凌晨一两点,先是听到一声关门的巨响,接着就是吵架声,然后我失眠一整晚。”齐女士住在城北区一小区高层住宅,自从搬来了新邻居,就是她噩梦的开始。
齐女士说,她们小区里很多都是租户,有的房子用作工作室或者办公室;有的房子成为了员工宿舍,有的房子还分租给了不同的住户。这样一来,就比较乱,一到晚上隔壁就有喝醉或者忘记带钥匙的,根本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大半夜被吵醒,太气愤了。也和邻居沟通过,甚至报过警,但没有一点用。”齐女士说,摊上这样的邻居,真想立刻搬走。
无独有偶,市民张先生每天早上上班,都会看见走廊上的烟头和满地烟灰,但因自己的作息时间原因,他和邻居碰不到面,只能通过物业反映问题。
“对方从不承认,我也没办法。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张先生认为,如今邻里关系淡漠甚至恶化,有一部分是个人文化素质和一些不当言行引起的。
“微信群建立起一种新型的邻里关系”
马先生每天清晨醒来第一件事是看看手机上的小区微信群,又发生了什么新鲜事。
“我们小区业主有个微信群,群里有好几百人,像停水、停电或交物业费等通知,或者谁在小区捡到身份证了,谁家的宠物走丢了,在群里发条信息就行,大家都很热心。” 马先生说,
马先生觉得,小区业主微信群是业主沟通交流的地方,也是业主们拉近彼此关系的桥梁。
“虽然很多人还对不上号,大家处于抬头不见群里见,但隔阂和生疏在慢慢消除, 远水解不了近渴,对于独处的青年人,家人朋友不在身边,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的一个举手之劳,说不定就能帮你一把。”马先生说。
“邻居和睦相处,就是一种幸福”
“现在家庭多是单元式住宅,很多孩子见人也不打招呼了,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影响。”谈起如今的邻里关系,家住湟水花园的贺女士如是说。
贺女士说,现在孩子们在楼道里相遇,明明是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也互不理睬,看到孩子间没有交流,自己感到心里凉凉的,担心孩子以后会养成孤僻冷漠的性格。
贺女士说,近邻就是大家身边的人,处理好近邻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复杂,一声问候、一个微笑,都是最好的交流方式。而守望相助是邻里间最理想的人际状态,只有距离上的贴近,才有机会彼此守望。只有你来我往,相互关照,邻里关系才能和谐融洽。
“邻居和睦相处,就是一种幸福。空闲时间带着孩子串串门,或者鼓励孩子们经常往来,可以养成孩子合群乐观的性格,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贺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