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5年,改编自真实故事的影片《耳蜗》上映,讲述了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小女孩意外丢失耳蜗后,全家疯狂寻找,得到群众热心帮助,最终找到耳蜗的故事。
12月5日在西宁上演了现实版《耳蜗》。全民刷爆朋友圈,帮失主寻找人工耳蜗。
一则刷爆朋友圈的寻物启事
“家住西宁市城西区盐湖巷的一个小朋友于12月5日一点半左右在上学路上遗失一只人工耳蜗,人工耳蜗如照片所示……”
12月5日晚间,这则寻物启事,突然出现在西宁市民的微信朋友圈里。
从寻物启事所附的照片上看,耳蜗是类似于耳机一样的小东西,连接着一个椭圆形的装置。此外,寻物启事呼吁民众在微信朋友圈转发,还提示“(人工耳蜗)虽然看上去是个不起眼的小东西,但是,对于我们失聪宝宝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原来,12月5日13时30分左右,家住西宁市城西区盐湖巷的一名小朋友在上学路上遗失一只人工耳蜗。据孩子说耳蜗是在锦城嘉苑到新宁路小学路上丢失的,家长万分着急!
一时间,不少热心网友及西海都市报等媒体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转发扩散,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迅速找到人工耳蜗。于是,也就有了上面刷爆朋友圈的那则紧急寻物启事。
丢失的“小耳朵”找到了
12月6日早上,好消息传来,遗失的人工耳蜗已找到。
孩子的母亲白女士告诉西海都市报记者,“早上6点钟的时候,我们得到消息说,小区保洁阿姨捡到了人工耳蜗,但她不知道是什么,就扔到小区的垃圾桶里了,现在我们正在找。”
上午10时30分,经过仔细翻找,终于找回了人工耳蜗。
“刚开始我就在小区群里发了寻物信息,后来发了寻物启事,没想到扩散面这么广,很多热心人为我们转发这个消息,特别感谢大家。”白女士说,还有很多人打电话询问丢失过程。
白女士介绍,不久前,看见河南一例人工耳蜗丢失事件,自己也在微信朋友圈转发,“媒体以及微信朋友圈的力量很大,我们第一时间找到了。”
白女士再三感谢帮忙转发朋友圈和打电话来询问情况的热心人,并且就“找不到耳蜗就需要开颅”这样的说法,进行了澄清:“作为孩子家长,我并没有说过如果找不到耳蜗,孩子就需要开颅这样的话,感谢大家的关注,但不希望误导了大众。”
感谢朋友圈的你
昨日上午10时左右,西海都市报微信公众号推出《找到啦!现实版<耳蜗>在西宁上演……》的文章,网友得知耳蜗找到后,纷纷留言点赞。
网友“A.lanna”留言说:“正能量!我今天早上也转发啦。举手之劳。这个世界,好心人很多。”
“风中缘”说:找到了太好了!气温冷,人心暖。孩子免受许多的罪了,谢谢热心的好心人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在孩子的幼小心灵里,己经播种爱的种子。孩子也可能会把爱传递下去。总之,世上还是好人多。
在欣慰的话语中,网友“洪涛入海”出主意说:“这个设备上能不能想办法印上联系电话、重要物件的提醒等,卷一圈不干胶贴印上也可以。”
还有网友说提议科普一下耳蜗的知识。就此记者也联系了青海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甘青。
甘青告诉记者,人工耳蜗是一种电子装置,分为植入体部分和体外言语处理器部分,是用来恢复重度和极重度感音性聋患者听力和语言交流能力的生物医学工程装置。进口的价格在12万元至30万元之间,国产耳蜗价格在8万元至9万元。男孩丢失的体外言语处理器部分价格大概在2万元至7万元之间。
“重度-极重度感音性聋并且助听器无效或效果不佳的听障患者,需要在人工耳蜗的帮助下才能听到,才能交流。”甘青说。
而丢失的体外语言处理器必须和已植入体内部分的装置配合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对正常人或其他失聪者来说,外机没有任何价值。可对于种植了耳蜗的听障患者来说,这个人工耳蜗外机就很重要了。如果短期没有还不碍事,长期没有,一定会损害语言功能。如果找不到,不需要做手术,但要重新配一个人工耳蜗体外语言处理器。
来源:青海新闻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