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2010年浙江省开展对口援青工作以来,把产业援青作为重中之重,按照“眼前与长远结合,输血与造血并举”的工作思路,推动政策、项目、资金等向受援地优势产业倾斜,扶持海西特色产业发展,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努力增强受援地“造血”能力,产业援青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通过组团参加“浙洽会”“青洽会”、浙江“农博会”和“百名浙商海西行”等项目推介会,引进浙江中控集团、正泰集团、浙江联大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成功签约项目14个,签约金额115.3亿元。其中,浙商吴隆毅投资200兆瓦太阳能塔式光热发电项目53.8亿元,为海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浙江省安排援青资金3800万元,着力打造柴达木浙江工业园德令哈区和格尔木区孵化基地。目前,德令哈区孵化基地建设已全面完工,建成2栋标准化孵化厂房,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已有15家创业孵化小微企业入驻;格尔木区孵化基地28栋厂房及配套办公生活设施等施工完成,已有13家企业入驻,产值超20亿元。通过“百名浙商海西行”“浙商走进格尔木”等产业对接招商引资活动,双方成功签约项目6个,签约金额4.83亿元,落实到位资金3亿元。
浙江省安排援青资金3000万元,扶持特色农牧业重点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建成德令哈市、都兰县和天峻县25家枸杞种植、畜牧养殖、蔬菜种子繁育及产品深加工基地。投入资金860万元,扶植柴达木红黑枸杞、福牛、藜麦等特色农牧产品品牌建设,帮助海西农牧企业赴浙江参展、在杭州设立“柴达木枸杞”直销门店、成立嘉兴枸杞一条街、牵手“阿里巴巴”等一系列措施,扩大销售渠道。安排资金4090万元,培育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浙江“互联网+”等新技术,帮助海西建立青海省首个市州级电子商务服务基地——中国·青海柴达木电商绿洲,为海西当地培养电商人才近千人。
来源:青海新闻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