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刘,浇水的进度得加快些。”8月18日,中午的日头仍然很足。在长岭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内,缪晓星看着打蔫的树叶略显焦急,督促着工人加紧浇水。
缪晓星是青海省水土保持局试验站副主任,他在长岭示范园已经工作二十多年了,山上的每一棵树在他心目中如同孩子般宝贵。如今缪晓星的“孩子们”茁壮成长,一眼望去,示范园内草木繁盛,景色优美,山头上树木成林,山坡上绿意盎然,林草覆盖率达到91.4%。走在山间小路上,绿树成荫,清爽宜人。让人很难想象三十年前这里还是荒山荒坡的景象。
一组数据的分量
缪晓星喜欢用数据说话,他说三十年来的监测数据,最能直观反映当地的生态变化。
“治理前园区内植被稀疏,植被覆盖率只有5%左右,年平均侵蚀模数在每平方公里5000吨以上,部分沟道年平均侵蚀模数达每平方公里8000吨,水土流失极其严重。”这是试验站建站初期,科研人员对长岭监测分析数据。近两年的监测数据显示,林草覆盖率达到91.4%,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93.04%,减沙效益达94%以上,土壤侵蚀模数由最初的5000吨/平方千米·年,下降到1000吨/平方千米·年,达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水土保持效果。
“这组数据的对比,看在老百姓眼里,就是原来裹挟着红胶泥和黄土的山洪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烟雨蒙蒙的美景、雨后清新的林间小路。”缪晓星说,“1998年我刚到试验站工作的时候,山上风沙很大,一阵风刮过,扬起的黄土满天都是。下雨天,人就根本上不了山,满山的泥泞不说,还有被山洪冲掉的危险。”
1987年,位于西宁市西山的长岭片区因为典型的水土地貌,被选为我省的水土保持科研试验场。要满足“典型”二字的基本条件是“有山、有沟,城郊型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长岭示范园面积115平方千米,园区内山大沟深,多年平均降水量368毫米,年蒸发量1762.8毫米,土壤贫瘠干旱,水土流失极其严重。
昔日荒山披上绿衣
水土流失监测数据下降到原来的八分之一,数字的背后,是水土保持工作人员、绿化人员三十年来坚持不懈的绿化建设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园区已形成了自山顶梁峁到沟底沟道层层拦蓄,自沟头到沟口处处设防、道道截流的城郊型生态综合防护体系。园区林草覆盖率达到九成以上,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良好生态环境。
“刚设试验站的时候,这里是荒山荒坡,连棵树都没有。”长岭示范园元老李洪莲说,1989年西宁市南北山绿化工程启动以后,试验站作为省水利厅的绿化片区也开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种树种草等绿化工程。缪晓星1998年调到试验站工作,也接过了绿化山林、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重担。李洪莲说:“造林是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方法,我们选择的树种都是以青海本地杨树为主,后来增加了云杉、油松、丁香、花灌木等,园区还设了苗圃,为山上提供苗木。”
三十多年来,他们坚持以小流域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原则,园区生态环境逐步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治理之前,示范园区很少有野生动物,治理后,由于林地大面积增加,生态环境好转,如今已经有野鸡、野兔、斑鸠、野鸽子等十几种野生动物在林区安家。长岭不仅景观生态、景观环境、视觉质量都有了极大提高,而且有了这些小动物的加入,这里也变得更有活力了。
树木都如孩子般珍贵
如今的长岭示范园有多个头衔,包括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水利部颁发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等等,这些荣誉背后,是我省南北山绿化工程三十年如一日高位推进,是各部门、各单位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不懈坚持,是缪晓星和他的同事们对草木视如己出般的珍爱。
“这棵山杏、还有这棵沙枣树,都是我亲手种的,当年树苗从乐都拉来的时候只有一根筷子那么细。”李洪莲所说的沙枣树,如今已经长成大树,树干直径有40厘米。不仅如此,当年他们在护坡边缘种下的甘蒙柽柳,经过三十多年的成长,如今也由灌木长成了树干直径十多厘米的乔木。
“山上的树木能长得这么好,是因为管护得好。”缪晓星说着和工人一起将沙枣树、山杏树、国槐等树根处的杂草拔掉,这是为了在树坑里浇灌更多的水。“现在的示范园区是向市民开放的一个小游园,也是向市民宣传水土保持意识的重要窗口,每年至少有一万多名市民到这里晨练纳凉。但少数市民摘花折枝的不文明行为,我们看着特别心疼。这些树就像孩子一样是我们看着长大的,希望市民能多一些爱护草木、保护环境的行为,少些折枝爬树、乱丢垃圾的不文明行为。”
时至中午,烈日当头,缪晓星和同事李洪莲走在绿化区的山路上,心里惦记着也是这片林地的树木,他和李洪莲商量着:“山路边陡坡上的树木只能靠人工浇水,所以浇水的进度较慢,这几天天太热了,实在不行,就用洒水车给两边的树洒洒水先缓解一下,到了傍晚再继续给每个树坑浇水。”
来源:青海新闻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