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家住西宁市海晏花园的居民李凤花,来到设在海晏花园小区值班室的“信息传递小屋”,在便民服务登记册求助内容一栏写下了自己要办理的事情,“办理社会保险补贴时,需要哪些资料?”
第二天她来到信息小屋,翻开便民服务登记册,办理情况回复一栏中,密密麻麻地写满了需要准备的资料:户口本、身份证、养老医疗缴费凭证原件、就业失业登记证、就业证明、小2寸照片8张。
李凤花根据信息提示,将准备齐全的资料放到了信息小屋后,西宁市城西区医财巷西社区的工作人员会及时拿走材料,帮助她办理。
这是医财巷西社区打造的“金色活力工程”。社区在辖区各小区值班室设立了“信息传递小屋”,将全体工作人员的分工情况及联系方式附于便民服务登记本的首页,从每晚18时至第二天早上8时30分,实行咨询与登记。
如果居民没有时间在登记册上写明自己的需求,可电话联系社区工作人员,他们也会根据大家需要办理的事项,告知所需的相关材料。当居民群众准备好所需材料后,用电话或短信告知工作人员即可。工作人员会通过社区每早开展的10分钟卫生圈活动,到“信息传递小屋”收回居民提交的材料,办结后再送回,并填写办结信息,告知当事人及时取回。
“铃铃铃……”听到电话铃声,毛明军掏出手机一看,是社区打来的电话。
“您前几天提出要办理就业失业证,我们已经帮您办好了,证件就放在‘信息传递小屋’,您到时候记得去拿。”
“这么方便!”挂掉电话,毛明军乐呵呵地朝“信息传递小屋”走去,还不停地称赞社区干部的工作作风好。
海晏路业务部副主任韩海生说:“社区开设的信息传递小屋,以‘为你停留,为爱坚守’的理念,在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后,将工作做得又实又细。”
“信息传递小屋”自去年元月开设以来,共办理大小申请200余份,有效解决了上班族、打工族等群体工作时间无法办,下班时间无人办的困惑,以及老、弱、病、残者行动不便的实际困难。
来源:青海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