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县的银铜器制作,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因其做工细致唯美,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许多手艺人的手艺都是从祖辈那里流传下来的。在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有很多位制作银铜器的工匠,何满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带领大家去看看他的故事.
年过50的河满,16岁开始跟随父亲学艺。起初几年河满给父亲当助手拉风箱、下料是他每天必做的工作。
河满:当时学这个手艺的时候也是为了生计,打下手也打了将近六七年,之后才渐渐的开始自己接手。
跟随父亲不断的学习,渐渐的河满也掌握了银铜器制作的技艺,开始制作一些简单的银器,说起他的第一件作品,至今河满都记忆犹新。
河满:第一件作品就是给牧区做了一个酥油灯用铜做的没有银子,当时卖了两块钱也非常的好,价钱算很高了因为当时挣钱也只有十几块。
问起湟中银铜器有何独特之处,何满告诉记者,制作银铜器的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所有的图案都是一锤一錾手工雕刻出来的。要想做成一件银铜器成品,需要经过大大小小近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
河满:要选好自己有用的料是选纯度高一点的还是低一点的,然后把银子化开,第三步开培就是做一个多厚的东西,然后是做造型还要刻图画阴和阳分别开,哪是打下去的哪个是突出来的要分别出来,直线的要用直线的钻子,弯度大的要用弯度大一点的钻子。
做完造型,刻画完图案,还需要将各个零部件焊接在一起再经过打磨和抛光,一件作品才算完成。河满告诉记者作为青海的一种独特的老技艺,湟中银铜器制作包含了青海特有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河满:在我们这个地方来说大多数都是民族的图案比较多比如说八宝图老虎狮子龙花鸟,像这个穿统的鎏金技艺做出来的,造型又不是以前的那一种是一种新的造型,就像现在的窗户八卦图,这边是互助的盘秀,给人的感觉就比较新颖。
如今何满成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传承人,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项目也已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看到大家对自己的认可,河满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
河满:国家把这个保护起来了以后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光明的,今后带一些徒弟,不要遗失这门手艺,还要在作品上更加精益求精。
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和藏传文化韵味的工艺品,银铜器早已走出神秘的庙堂,作为古老技艺的传承人,河满表示他将会把这一门技艺传承给更多人,把这一份老技艺保留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