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闻网讯 3月31日,西宁市城中区饮马街办事处上滨河路社区会议室里,50多位居民围坐在一起,正谈论着如何度过清明节。当日,本报和上滨河路社区联办了清明节系列公益活动第一场——清明“说吧”,社区居民到活动现场,一同追思、怀念、寄情……知名作家、对青海民俗有多年研究的贾文清也来到活动现场,和居民共话清明节的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话清明
“西宁人的清明节从春分过后就开始了,俗语叫‘田社’。从田社开始,就要准备上坟扫墓,每一天都可以去扫墓,直到清明节,到了清明节这一天就不能扫墓了。”贾文清说,这主要是过去科学不发达,在百姓中流传着一种迷信的说法,田社这一天,冥界管理者要将亡灵放出来与家人团聚,到了清明节这一天再收回去。因此,人们都要赶在清明节之前扫墓,清明节当天扫墓的人倒很少。上坟扫墓是很重要的活动,为此,整个家族都要提前商量。所以上坟也是一次团圆的节日,平日里难得一见的本家亲戚,在这一天都到齐了。“赶前不赶后,现在我才明白为啥咱们扫墓都要在清明之前了,长见识了。呵呵……”居民陈有贵笑着说。
“在很早以前,西宁人过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扫完墓回家后,女人们要在这一天洗头、理发。旧时的女人是不剪头发的,平时只是绾一个纂儿。在这一天,把纂打开,由家中的妇女互相帮着修饰、打理一下。”贾文清微笑着说,有一句俗语说:“抿了水涝涝,阿奶再不老。”
正是踏青好时节
虽说,有的习俗已经消失了,但人们还在过清明节,因为在这个春风拂面的季节里,清明节是个放飞心情的日子。贾文清说,尤其是年轻人,对自然少了亲近感,没有了农耕文明状态下人们那种融入自然的冲动。对季节的变化是漠然的,是“一枝一叶不关情”。清明节是一个亲近自然的大好机会,踏青、扫墓,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哀思,也能够通过亲近自然,来感知新生命,期盼美好生活。
随着贾文清的讲解,居民们逐渐明白了过清明节的意义。上滨河路社区负责人马冬梅说,清明节,我们在怀念已故亲人之时,也是一次感恩教育,感谢祖先的奋斗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感谢自然的包容与奉献让我们丰衣足食。让我们在感恩已故亲人的同时,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这个活动让居民们大有收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