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闻网讯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由青海省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和省卫生厅联合主办的“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活动在中心广场举行。来自省、西宁市卫生系统等的二十多家单位,在现场开展了宣传活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们称,因为害怕艾滋病,很多人竟拒绝了解艾滋病,而对艾滋病的歧视、漠视与无知,更加大了自身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专家表示,公众应更多地了解一些艾滋病的基本常识,比如传播途径等,以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惧。要摆脱“恐艾症”,首先要明确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做好防范措施。在宣传活动现场,记者发现,真正对艾滋病知识了解的人并不多,有些人甚至觉得,这是一种“脏病”,从而表现出对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其实,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除此之外的日常生活接触,包括吃饭、握手、拥抱等,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的。
另外,科学认识艾滋病症状,避免片面理解。多数感染者在未经治疗的情况下,艾滋病的平均潜伏期为7年至10年。只有过了潜伏期,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如持续不明原因发热、腹泻、体重进行性下降、反复肺部感染、消化道症状、反复发生的皮疹等。因此,不要将所有的感冒、皮疹、腹泻等常见症状,归结为艾滋病的相关症状。
据了解,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来说,歧视可能比病毒本身更可怕。很多时候,这种歧视无关疾病本身,而是因为人们在潜意识里给艾滋病贴上了太多道德的标签。其实,艾滋病就是一种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通过此次宣传活动,专家们也给予现场参与者更多的启示:让我们少一些歧视,多一份关爱。(作者:王复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