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夏天气温高、湿度大,食品及原料易受到微生物污染,易引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另外,随着雨水增多,各种毒蘑菇、有毒植物生长茂盛,易误食引起食源性疾病。同时随着高/中考结束、暑假的来临,需要注意外出聚餐、游玩增多可能导致的食源性疾病风险。
预防措施:
一、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捂住口鼻;咳嗽、打喷嚏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按规范流程洗手;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若必须前往应科学佩戴口罩。
二、积极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接种EV71疫苗可以有效预防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
三、避免接触病畜及其产品。发现牛、羊等动物突然死亡,要做到“三不”,即不宰杀、不食用、不买卖,并立即报告当地农业畜牧部门,由该部门进行处理。日常生活中,注意从正规渠道购买牛羊肉制品,不购买和食用病死牲畜或来源不明的肉类。
四、安装纱门、纱窗。旅游时尽量住宿于有空调或纱窗的酒店。如果住宿的地方没有空调或纱窗,最好使用蚊香或灭蚊气雾剂,并使用蚊帐。如在登革热流行地区出现可疑症状,要及时就诊并主动说明患登革热可能;有旅居史返回本地的,2周内出现发热,应及时就诊并说明情况,积极配合当地卫生部门,做好治疗。
五、加强锻炼,提高体质。除了通过饮食调理补充营养外,也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可以选择户外慢跑、做操、打拳、游泳等方式,呼吸新鲜空气、舒展筋骨、强身健体。当然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合理休息,千万不要过度疲劳,以免免疫能力下降,适得其反。
六、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不吃野味,不吃野生蘑菇,不吃有毒植物,不吃感官异常的食品,饭前便后、加工食品前记得要洗手。食堂和家庭采购食品要严格把好质量关,食品经充分烧熟煮透后再食用,注意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生熟分开。如出现腹泻、发热、腹痛和便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