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2025年初,家住山东的赵女士因家庭经济压力增大,萌生了退保念头。她曾为丈夫购买了一份保额50万元的重疾险,年缴保费1.2万元,已连续缴费5年。某日,她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一则广告:“全额退保无损失!专业团队助您维权,手续费仅5%!”广告中“成功案例”和“维权专家”的头衔让她心动,便添加了对方微信。 对方自称“王律师”,声称只需提供保单、身份证和银行卡信息,即可通过“内部渠道”向保险公司施压,全额退款。赵女士按指引支付了600元“定金”,并签署电子协议。随后,“王律师”要求她伪造销售误导的证据,例如谎称“业务员未告知免责条款”。赵女士虽犹豫,但对方威胁“违约需支付双倍违约金”,她只得照做。 一个月后,保险公司审核发现证据矛盾,拒绝全额退保。赵女士联系“王律师”,对方却改口称需追加2000元“加急费”,否则只能退回现金价值的60%。无奈之下,赵女士终止合作,但600元定金已无法追回。更糟糕的是,退保后不久,她的丈夫确诊早期肺癌,而原本的重疾险保障已失效。重新投保时,因丈夫健康状况恶化,保费暴涨、需重新计算等待期且还需进行部分责任免除。 此时,赵女士还频繁接到骚扰电话,对方能准确报出她的身份证号和家庭住址,甚至威胁“不交钱就曝光隐私”。她这才意识到,个人信息早已被“王律师”转卖。 二、【案例分析--陷阱背后的四大风险】 1.高额费用与资金侵占 非法代理通常以“低手续费”为诱饵,实际通过定金、提成(如退保金的10%、30%)层层收费,甚至截留退保金。案例中赵女士的损失包括定金、退保金差额及重新投保的成本远超原保费。 2.保障缺失与再投保风险 退保后保障中断,且重新投保可能因年龄、健康状况变化被拒保或加费。赵女士丈夫的案例正是此类风险的典型。 3.个人信息泄露与滥用 非法代理要求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这些信息可能被用于诈骗、洗钱等犯罪活动。赵女士遭遇的骚扰正是信息倒卖的后果。 4.法律连带责任 教唆伪造证据、恶意投诉等行为涉嫌违法,消费者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或刑事责任。若赵女士的伪造行为被查实,或将承担法律后果。 三、【消费风险提示--三步守护您的权益】 1.认准正规渠道,拒绝“捷径”诱惑 退保前直接联系保险公司客服,了解犹豫期、现金价值等政策,切勿轻信“全额退保”承诺。若对销售过程存疑,可通过监管热线或调解组织维权,避免第三方介入。 2.保护个人信息,筑牢安全防线 切勿向陌生人透露身份证、保单、银行卡信息,电子合同需核实对方资质。定期修改保单关联的手机号和密码,防止信息被篡改。 3.理性评估需求,谨慎决策退保 退保前权衡保障损失与经济压力,可考虑减额缴清、保单贷款等替代方案。重疾险、寿险等长期险种一旦退保,可能永久失去低成本保障机会。 保险的本质是风险转移,而非短期投资。唯有理性选择、依法维权,方能避免“退保一时省,出事终身悔”的悲剧。天下没有免费的“全额退保”,守护钱包与保障,从远离非法代理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