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提升城市品位, 优化空间布局, 以西宁市图书馆、博物馆、 美术馆、文化馆“四馆”组成的 西宁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交流中心项目 于9月28日正式投入运营。
西宁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交流中心项目是西宁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项目依托沈那遗址公园,充分发挥沈那遗址及其周边环境的生态优势,于2018年启动项目建设,历时3年建成并投入运营,总建筑面积40436.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6万㎡(地上4.2万㎡,地下1.8万㎡)。包括西宁市图书馆、西宁市博物馆、西宁市文化馆、西宁市美术馆及相关配套设施,为广大市民提供多层次的交流、共享和学习平台,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打造全方位、多角度展现西宁城市魅力的“城市会客厅”和“城市金名片”。 作为我市重点民生实事建设项目,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交流中心的建成对于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打造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承和弘扬河湟文化、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对外交流、打造西宁城市文化新地标,助力书香城市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启用后将成为集公共文化服务、艺术交流、文物展示为一体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对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市图书馆总面积19284.08㎡,设计藏书容量80万册(实际藏书量15万册),设置读者座席1200余个,公共开放区域设置期报刊阅览区、数字体验区、休闲沙龙区等18个功能区。目前已完成阅览家具等设施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先期采购图书66669册,组织开展了馆员业务培训。 市文化馆总面积7980㎡,是集文化活动、艺术辅导、排练演出、影音制作、书画展览、数字体验于一体的多功能、全方位、现代化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交流中心,内设电子阅览室、数字体验厅、文化展厅、河湟花儿名家工作室、老年艺术学校等功能区域,可满足培训教学、团队排练、演出展示、数字体验、书画展览等多项群众文化活动需求。现已完成文化展厅、综合活动区装饰装修及布展工作。 市博物馆总面积11267m2,共三层设4个展厅,面积3000m2。目前已完成3个展厅的展陈布展工作,其中一楼展厅已完成《舞韵河湟——“一带一路”中的西宁文物展》布展工作,展出文物195件(套)和《风雅六朝——南京六朝历史文化展》布展工作,展出文物134件(套);二楼展厅已完成《晨曦微露——沈那聚落遗址出土文物展》布展工作,展出文物197件(套)。 走进西宁市图书馆,通透敞亮的室内设计,充满现代气息。随处可见的电子阅读借阅机,体现了图书馆建设中的人性化、智能化。
西宁市图书馆是全市文献典藏、文化交流、信息共享和特色文化传承交流中心。图书馆按照国家大型图书馆标准建设,5层设置,建筑面积19284.08平方米。新馆总设计藏书量80万册,提供1200余个阅览席位,18个服务功能区。 西宁市图书馆新馆在场所设计中,实现了大空间、无间隔的格局,所有服务区实行藏、借、阅一体化管理,为读者推出更具个性化的文化交流空间。服务布局设计也更加科学化、人性化。 一楼设有总服务台、少儿图书馆、特殊群体阅览室、24小时自助书房和多媒体影音室,方便读者借阅卡办理、咨询和为特殊群体提供特殊阅读服务、阅读体验活动。二楼设有新书荐读区、期报刊阅览区、数字体验区、新书导读区、休闲沙龙区,不仅有600余种期刊和250余种报纸供读者阅览,还为读者提供近两年新出版发行的正规图书销售、阅览、咨询,更有集休憩、交流分享为一体的休闲共享区域和各类数字文献资源及设备体验的咨询、阅览、检索、下载等服务场所。
走进图书馆三楼,综合文献借阅区、文献交流共享区、主题文献精读区及自习区,为读者免费提供开展阅读指导、课题研讨及学术交流和自习的服务场地。四楼设有工具书阅览区、老旧文献查阅区、地方文献阅览区、特藏文献室及多功能报告厅,为读者展示西宁地方特色文献信息与相关资讯,提供地方文献阅览、参考咨询和数字文献资料、视频、音乐欣赏等服务。
什么时间开馆、借书流程有哪些?是很多市民最关心的问题。对此,西宁市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新馆将使用全新数字化借阅系统,图书馆内还配备电子借阅机和电子阅读机,读者只要扫描书籍的二维码,就能将整本图书的电子版下载到手机上。 西宁市图书馆开馆时间为周二至周日9时至17时,周一全天闭馆(节假日除周一外照常开馆)。目前开放区域为二楼、三楼各阅读功能区。
市美术馆总面积2542m2,展厅面积600m2,馆内设“展陈展示区、艺术创作区、美育培训区、典藏研究区、文创产品开发区”5大功能区。目前,文创产品展示、地方名家美术作品展示和开馆主题展览“百年辉煌·最美印记”100件美术作品全部布展完成,公共教育平台设施建设基本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