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粗心”这个话题前,先给“粗心”道个歉,专业躺枪“无数年”!希望家长们看完这篇文章,能醒一醒,正视“粗心”这个事情。

相信家长们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并且把它们归为孩子粗心:
1、孩子考试时简单的一道题或者之前做过的题没做对;
2、会做的题发现做错了;
3、没好好审题,不是不会做;
请家长们好好想想,这些结果真的全都是因为粗心吗?
一、粗心,是因为孩子对知识运用的熟练度不够
所谓熟练度,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成年人,做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每一题其实对我们来说都很简单。但是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1000题,并不一定全对。如果平时经常做计算类的工作,很可能做得又快又准;如果平时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
二、粗心,是因为孩子对知识的基本概念掌握不清晰。
基本概念的掌握是做对一道题的基础,如果脑子里只有模糊的概念,并没有真正的了解掌握。而在考试时间和压力的情况下,孩子本能的选择大脑中最先搜索到的知识概念,而这个概念并不完整,那这个题怎么可能做对。
三、粗心,是因为做题习惯不好,准确率不高。
有一个好习惯,很多事都会事半功倍,考试也是一样的。如果孩子在平时没有养成认真审题、解题思维草稿、写步骤和检查的习惯,那么在考试中必然出现“粗心大意”的现象。
如果每次考完试,都说是“粗心”惹的话,那么粗心这个毛病肯定是总也改不掉了。希望家长能正视孩子考不好的问题,不要总用“粗心”这样的话来欺骗自己。孩子学的不扎实、做题习惯不好,都是可以改的,面对“它”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来源:19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