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写道, “好像只有成绩,才能让社会承认你是个天才。”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 凌玲对儿子佳清的学习成绩十分在意, 有一个片段是佳清做完作业后, 凌玲又布置了许多习题让他完成, 佳清不敢拒绝,只敢试探性地问: “这些都要做吗?” 凌玲十分坚决,佳清只能照做。 后来陈俊生有些心疼佳清,凌玲也说: “他天赋不好,必须得笨鸟先飞。” 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成为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硬性要求, 这成为压在孩子身上的一座大山, 让他们喘不过气。 即使高考后多年, 你有没有因为梦到考试失利而一身冷汗? 在精神心理学中, 有的压力源不会被时间分解。 其实孩子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但是父母的不断施压,让这份沉重根深蒂固。 当你的孩子告诉你他交了朋友, 你的第一个想法是不是想知道对方学习好不好? 老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父母总想给孩子创造正面的人际和学习环境, 却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度量衡。 我的朋友小芳十分在意儿子乐乐的交友, 小芳明令限制乐乐绝不能和邻居小豆一起玩, 因为小豆学习十分差, 每次都包揽班级的后三名, 小芳相信, 如果乐乐继续和小豆一起上学放学, 成绩一定也会被影响。 把分数成绩和做人划上等号, 其实是一种有失偏颇的做法。 要知道,孩子的成就与成绩是两码事, 教育家陶行知在文集中写道: “那些分数不高而被教鞭鞭打的人中有瓦特, 冷眼下有牛顿,讥笑中有爱迪生。” 不要再只用成绩去判定孩子的好坏, 分数从来都不等同于人品。 2 “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 在综艺《了不起的孩子》中, 一个5岁的男孩跟着妈妈走遍了30个国家: 去印度体验风俗文化, 去尼泊尔布恩山徒步攀登, 去马来西亚喂动物。 在一片艳羡声中,有网友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这么小的男孩就被富养,以后会不成器吧?” “男孩子小时候太享福,不能更好地锻炼心智啊!” 女孩才应该被富养,男孩应该被穷养, 这种想法在不少家长的心中生根发芽。 但是要知道, 男孩也好,女孩也罢, 性别之前他们都是孩子。 我们提倡对孩子富养, 指的是精神领域的充实。 儿童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 “未完成愿望之魔咒”, 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心理得不到满足, 那么终其一生都会为之偏执。 过度地剥夺男孩子精神的愉悦, 只会在孩子的心上留下遗憾和阴影。 陈冠希在接受采访时说, 爸爸妈妈在他小时候都没有给他足够的爱和陪伴, 他常常都是自己一个人待着, 他无奈地表示,真正陪伴他长大的只有hiphop。 12岁那年, 从来都不陪他的爸爸还惩罚他, 把他锁在车里,无论他怎么呼救都无济于事。 成长过程中的缺爱, 让他一点都不信任自己的父母, 长大后他也不会信任其他人。 不要因为他是儿子,就吝惜爱和包容, 否则精神穷养的心灵匮乏,会围绕他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