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闻网讯 4月14日,国网西宁供电公司管辖电网110千伏丁香至马坊输变电工程正在紧张调试当中,负责该条输电线路工程建设的国网西宁供电公司电力实业总公司输电项目部经理李承杰感触的说:“这条线路建设中遇到的难题不少,最不容易的当属遇到四回路塔型上安装制作电缆头了。”
110千伏马坊输变电工程建设是国网西宁供电公司2015年的一项重要电网工程,该项工程输电线路建设中,四回路塔型全新“亮相”。3月6日,按照工程里程计划,李承杰带着施工人员着手开展线路电缆头制作和安装。站在以安装架起的四回路杆塔地下,李承杰和施工二班班长牛明商量着如何顺利开展电缆头制作。按照以往施工方式是搭建一个50米高的脚手架,施工人员在脚手架上进行工作,可是前提条件是在线路为双回路的条件下进行,四回路会严重导致脚手架搭设不平衡,安全风险非常高,这下,李承杰和牛明犯了愁,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怎么办?要尽快想办法。
电力实业总公司总经理孙旭明得知后,带领技术骨干沿线详细勘查工程现场,搭建脚手架,不仅费用很高,安全风险极大,仅能一次性使用,且占地面积大约要近100个平方,将会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具有多年输电运维经验的孙旭明突然想到,或许以搭建工作台的形式能解决这一难题。于是,孙旭明立刻与国网西宁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输电专业联系共闯难关,检修公司输电专业派出经验丰富创新实践骨干朱国强与他们一起研究和解决。
3月9日,在孙旭明的带领下,朱国强和李承杰、牛明等技术人员,到达位于110千伏马坊变电站北侧终端杆下,详细勘查工程现场,还不断请教电缆技术专家,研究如何实现最实用、最经济、安全性最高的解决方法。经过研究商议最终决定,在110千伏丁香至马房23号电缆终端杆设计搭建工作台。
他们在现场分析,画图,计算,直到傍晚7点天已渐黑,他们匆匆吃过晚饭后,到工程项目部办公室一起研究。一张张图纸上按照安全系数、质量规格仔细计算、详细绘图。不行修改,再研究;若发现隐患,再修改,再研究,就这样经过3天的努力,完整的设计图初稿终于绘制完成。
3月12日一大早,朱国强、李承杰和施工班成员全部到达现场,开始进行平台的实际搭建。“在搭建的过程也遇到了很多问题,还做了多次试验,在不断总结和调整中逐步完善。”作为这项创新实践的主力军朱国强说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110千伏钢管杆电缆施工及抢修操作平台终于“出炉”。
据了解,此次研发出的110千伏钢管杆电缆施工及抢修操作平台,主要由卡座、槽钢桁架、板材和围栏等四部分组成。卡座是严格按照110千伏钢管杆横担尺寸焊接,刚好包在横担外侧的,这是为了防止电缆头制作安装人员在平台上如同在地面一样安全,不会发生侧翻、旋转的危险情况,为了增加安全系数,把制作的卡座还向两侧各延伸0.8米,安全风险进一步的降低。其次槽钢桁架是由8号槽钢焊接而成的宽为1.6米的框架,它的四周是用螺栓连接,然后固定在卡座上,并把厚达5公分的木板拼铺在框架内,形成操作平台。在每一层的平台围栏高是1米,杆塔的横档间隔是0.2米,这样大大保证作业人员和材料工具等不会发生坠落事故。技术人员还对平台进行了焊缝宽度、强度的验算,平台荷载受力分析,作用力矩及抗拉抗剪强度校验等工作,经过详细的安全评估,该操作平台符合强度安全标准。
不仅如此,110千伏钢管杆电缆施工及抢修操作平台的研发,还具有很多亮点。该操作平台不仅安全风险极小,安全系数可控制在国家制定标准的3级,还极易安装,工艺成本节省了近35万元,平台占地面积还非常的少,对周边环境没有任何影响。
截至目前,110千伏钢管杆电缆施工及抢修操作平台已申请国家创新专利,在国网西宁供电公司范围全面推广使用。此操作平台的研发在国网西宁供电公司创新之路上,又增添亮彩的一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