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 肖芳)建立“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星级评选和奖励机制;80多名环卫工人入住环卫公租房;投入75万元建设20处环卫工人休息点;21栋楼体亮化……1月27日,记者从城中区了解到,城中区不断推进城市管理上台阶、上水平,达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将城市管理的触角从主要街道转向小街小巷小区,由重点时段管理转向全天候管理,由单一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转向综合管理。 据了解,城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针对中区精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制定了《城中区精细化管理工作综合考核办法》,区政府每年拿出150万,加上市上的奖励资金,每月对考评中的优秀单位进行奖励,推动中区精细化工作落实。建立“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星级评选和奖励机制,每季度对主要大街门店、单位“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一次评定,并对评比门前三包责任落实先进单位进行奖励。目前已进行三次奖励,奖励单位28家,奖励资金5.2万元。今年,又完善了考核办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办法中将重奖月考评第一名的单位,处罚排名最后的单位。连续3次排名末位的单位除接受经济处罚外,还将问责单位主要负责人。修建环卫公租房和环卫职工休息点,解决了环卫工人的生活困难,营造了舒心的工作环境。积极协调,推进楼体亮化,在2013年该区共完成了南大街农业银行等21栋楼体的亮化工作,美化了中区夜景。精细化环卫作业,确保整洁,管理人员做到“四到”,即想到、看到、查到、说到,保洁员做到“三勤”,即腿勤、眼勤、手勤。将每条街道进行“井田式”责任划分,将清扫保洁责任落实到管理者和清扫员,并且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投入75万元,建设20处环卫工人休息点,为环卫工人提供歇脚场所。投入资金200万元,更新、补充果皮箱1000个、垃圾斗100个,购置部分农村垃圾容器。对200个果皮箱进行维修、保养。对30座公厕进行改造,46座直管公厕全部免费对外开放。投资300万元,在东大街等主要大街和长青园、青唐城遗址公园等地放置流动公厕18座。
同时,着力打造小城建优质精品工程。先后完成了南山路31号-33号道路硬化、礼让街122号院路面硬化、南川东路矿建路面、南川西路85号院等道路砼浇筑硬化工作。以及麒麟巷、水磨村等道路路灯安装和南北大街、南关街人行护栏安装工程。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出行环境。为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加大对棚户区的改造工程,2013年总投资8848万元,对13个老旧楼院(面积27万平方米)进行了综合整治改造,综合整治改造任务居四区三县之首。修建便民设施,先后投资100余万元,在青唐城遗址公园、西门文化广场等绿地安装护栏近11000米;对绿地内坐凳、水井、灯具、护栏等进行修复;增设绿地公益性提示牌70块;维修损坏的绿地垃圾箱30个,更换垃圾箱74个,有效改善了绿地设施,方便了市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