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经一度为我们这些苦命者的遭遇而怜惜、感伤/但随着事情的慢慢久远/我的痛苦也会慢慢平淡/直至遗忘……”当读到这样的诗句时,很多读者都想不到作者是一位已经失明30年的盲人。
初次见到崔源是在中华巷社区康复室,他乐观积极,并不在意别人询问他的眼睛是如何失明的。“我1岁时,父母见我看东西时注意力不集中,就去医院,才知道我是因为新生儿氧中毒,造成双眼失明。”崔源说,小时候因为眼睛的问题,没少受到别人的冷嘲热讽,一度自卑的他甚至都不敢走出家门。直到19岁那年被父亲送到了青海省特殊教育学院,他才感受到了心底那一抹阳光。
“我的同学们都跟我一样,他们尊重我,老师们关心我,我才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崔源直言不讳,也是这个时候他走出了内心的阴霾,变得开朗快乐。
对于崔源来说,喜欢上诗歌和散文也是这个时候开始的,每天他都要打开收音机听散文和诗歌朗诵。“从一开始接触诗歌我就喜欢,究竟为什么喜欢我自己也说不清楚。那个时候也没有人教我,我就自己琢磨着写。”从琢磨开始一直到今天,崔源只是在默默地享受这份乐趣,直到写出这首《像草一样坚韧地活着》散文诗后,大家都说写得好。今年5月中旬崔源试着往青海省残疾人联合会举办的诗歌、散文大赛上投稿,没想到获得了第一名,这让他激动了好几天。
让崔源更没想到的是,省残联又将他朗诵的视频和作品拿到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诗歌散文大赛上参赛,崔源从全国众多高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三等奖。8月15日,崔源坐上火车去北京领奖,一路上,他都觉得这一切像是在做梦。
如今,崔源在省城经营一家盲人按摩院,虽然规模不大,却小有名气。崔源和三名校友在切磋按摩技艺的同时,有时候也会给他们朗读自己写的诗。在崔源心里,只是希望通过写诗这种方式传递他对人生的感悟,也希望能把自己的这种感悟与其他失明的人一起分享。《像草一样坚韧地活着》对于崔源来说只是个开始,他不会放弃写诗,要继续写下去,希望能出诗集,让更多的人读到他的诗。
☆本报记者 李月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