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 李志敏)8月7日中午,市民王先生致电本报96369新闻热线称,不久前他在西宁购买了一辆车,可从此以后就怪事连连。“我前两天刚在车管所选了车号。没过多久,我就接到了骗子的电话,为什么骗子对我的个人信息如此清楚?”
事情要从8月5日说起。这天下午,正在上班的王先生接到一个自称是税务局的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他询问王先生是否在近日购置了一辆五菱牌汽车,随后便说出了王先生的车牌号码和其他的详细购车信息。并让他提供一个银行账号,声称是要退还给他部分税款。
警觉的王先生发现,拨打过来的电话号码是一个外省的手机号。“既然是单位,怎么可能用手机来通知呢?”他反问对方。可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却振振有词地辩解道:“我们这里是正规单位,你的车号、车型、购车地点都有记录的。如果需要退款,就要向指定的账号里汇3000元的押金。”
王先生听到对方说需要汇钱,就断定这是个圈套。可是,令他不解的是,对方为何会对自己的个人信息了如指掌?
就这一情况,记者联系了青海省法律援助中心的王延辉律师,他提醒市民,平时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例如办理一些会员卡、积分卡的过程中,只填写一些简单的信息即可。在网上登录一些社交网站的时候,填写资料时更要有所保留。如果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受到侵害,受害者应记录相关证据,为有关部门的调查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