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块导航

便捷生活
我要买房家居装修租房转铺亲子营西宁车友
互动西宁
西宁茶座情感天空交友征婚有问必答西宁资讯
乐活西宁
西宁美食家有爱宠
要结婚
谈婚论嫁
找客服
意见建议

西宁印记:仓门街因何得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8 09: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对于储粮备荒一事,自古就非常重视。历史上,由于西宁偏于一隅,“岁仅一收”,加之战乱不断,军粮调运,很艰难,所以粮食都积储于其他地方。直到明王朝新建西宁城后的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在今西大街南侧构筑粮仓,定名西宁仓,并设西宁仓监收判官一名,负责管理仓粮入库、调拨和监守工作。

  由于海寇之患,明代中后期西宁周边军事形势严峻,大军齐集,粮食需求量大,据《西宁卫志》记载,西宁虽是弹丸之地,但万山环绕,运粮十分困难,筹粮官员虽“委曲调停”,下乡四处征集军粮、马料,但所得“仅供万军出塞十日之支”。为此,都御史石茂华曾上奏朝廷,要求在西宁添设通判,以提高西宁仓场管理机构的级别。也许就在那时,当局在今城中区仓门街北侧,修建了容量更大的新在城仓。

  西宁卫的城仓规模很大,虽经明清之交的西宁战乱,但到清乾隆年间杨应琚修《西宁府新志》时,尚存有粮仓100间。正因为这里是西宁卫官府管理的粮仓,人们逐渐把粮仓前的街道称为仓门街。街名正式在地方文献中出现,是在《西宁府新志》中。

  清王朝建立后,仍以明代的在城仓为粮食储备之地。由于明末战乱,加之连年歉收,到乾隆初年,虽已九十余年,但储粮不多,气势不凡的官府粮仓多为空仓。清乾隆十一年,官府又在西宁县署附近新修了36间粮仓,称为在城新仓,而仓门街的粮仓,就成了“在城旧仓”了。

  清光绪年间,河湟地区又烽烟四起。富饶的河湟河谷田土荒芜殆尽,饿殍载道,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景。在这混乱的岁月里,西宁仓粮也被人焚掠一空,储粮设施,也未能幸免。直到局势平定后,西宁知府龙锡庆才筹款重新“在府城建仓储存”。但此后都未恢复到以前的规模。

  历史终于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随着西宁市旧城改造,仓门街的陋巷泥屋,今已片瓦无存。十多年前仓门街污水横流的景象,已消失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唯有这不变的街名,也许能引起一些好古者的注意。(作者:靳育德)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仓储
发表于 2012-7-18 10: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住在仓门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8 12: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回又有的看了,坐看照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内容纠错举报
信箱:2363646802@qq.com
举报电话:0971-96123
青海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qinghaiyuqing@163.com
举报电话:0971-8483520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