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团红褐色的泥巴,在郑金宇的手中,揉一揉、捏一捏,就变成了各种惟妙惟肖的小动物和栩栩如生的人物。郑金宇指着自己的泥塑作品说,西宁的红胶泥很适合捏泥塑,却很少有人知道。
4月27日上午,郑金宇坐在桌前专心致志地用泥巴捏制一头“卧牛”。桌前的茶几上摆着几件已经制做好的泥塑人物作品。济公、宋江、李逵等人物造型栩栩如生,连发丝、胡须和衣服上的褶皱都处理得非常细致。
攀谈中,记者了解到,郑金宇出生在河南省淮滨县三孔桥乡肖营村,他小的时候,父亲用泥捏制当地叫做“泥叫吹”的哄孩子玩的小玩意儿,然后拿到集市上出售,挣一点小钱贴补家用。如今,“泥叫吹”已经不仅仅是哄孩子的小玩意儿了,“淮滨泥叫吹”已经形成产业,成为一种旅游商品,受父亲熏陶的他从小就喜欢用泥巴捏制各种小动物。
2008年,郑金宇和哥哥来到西宁,从事施工机械出租和润滑油销售等工作,但他始终没有把“手艺”放下,只要一闲下来,就摆弄泥巴。然而,捏泥塑对泥土的要求很高,捏泥塑用的泥土必须非常细腻,含沙量不能太高,黏性要好,否则捏出来的泥塑作品不仅表面不光滑,还很容易干裂。
郑金宇说,刚开始时,他捏泥塑的泥土都是从老家带来的,可从河南带到青海的泥土很快就用完了。没有泥土,就无法捏泥塑,为了能继续捏泥塑,他开始在西宁寻找适合捏泥塑的泥土。然而,他转遍了西宁周边的很多地方,取回的土都因为含沙量较高而无法使用。
直到前不久,他无意中在海湖新区的建筑工地上看到了一堆红褐色的土,拿回去一试,没想到无论是细腻度还是黏度都非常适合捏泥塑。于是,一件件红褐色的泥塑作品在他的手下诞生了。
郑金宇说,西宁有这么好的土,却没有人捏泥塑,资源没有被很好利用。他想通过本报寻找对泥塑有兴趣的人共同研究,让西宁的红胶泥能呈现出新的价值。 (作者:袁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