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Z女士因资金紧张,在社交平台看到"代理全额退保"广告,对方声称可协助退回全部保费,但需先支付20%手续费。Z女士提供保单、身份证等信息后,代理人伪造其患病的虚假病历向保险公司投诉施压。保险公司调查发现病历造假,拒绝退保。代理人随即失联,Z女士不仅损失手续费,还因个人信息泄露频繁接到骚扰电话。 二、【案例分析】 1、警惕“全额退保”话术陷阱 代理机构以“100%退保成功”“无损失退保”为噱头吸引消费者,实则通过非法手段操作,可能导致手续费被骗且退保失败,最终“人财两空”。 2、伪造证据涉嫌违法 通过虚构病历、编造投诉理由等手段骗取退保,消费者可能被认定为保险欺诈共犯,面临法律追责及信用污点,切勿配合造假。 3、敏感信息泄露隐患 向第三方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保单等资料后,信息可能被倒卖或滥用,引发骚扰诈骗、账户盗刷甚至身份冒用等连锁风险。 4、保障中断难补救 退保后原有保险保障立即失效,若期间发生疾病或意外,所有损失需自行承担,且重新投保可能因年龄、健康状况被拒保或加费。 5、信用记录受损风险 代理机构可能利用消费者信息违规办理贷款、担保等业务,导致个人征信出现不良记录,影响房贷、车贷等金融活动审批。 6、再投保成本上升 退保行为可能被保险公司标记为“高风险客户”,未来投保同类产品时面临保费上涨、免责条款增加或直接拒保等不利条件。 三、【风险提示】 1.警惕“免费”服务:不法分子往往以“免费”为诱饵,诱导消费者泄露个人信息或支付费用。消费者应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好意”。 2.核实身份和资质:在办理保险业务时,消费者应核实服务人员的身份和资质,确保自己与正规、合法的机构或个人进行交易。 3.保护个人信息:消费者应妥善保管个人身份证、银行卡、保险合同等重要信息,避免向不明身份的人员提供。如遇到可疑情况,应及时报警或向相关部门求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