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了解到,全球首次荒漠猫项圈追踪项目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开展,此次共为10只荒漠猫佩戴卫星项圈。近两年的跟踪数据研究发现,灌丛、农田是荒漠猫利用的主要生境类型,占所有定位点数量的95%以上。 为全面掌握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荒漠猫生存现状,2019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联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晟研究团队,启动祁连山国家公园荒漠猫专项调查。通过持续调查,初步掌握了青海片区荒漠猫种群分布、繁殖等生物学现状,特别是在门源片区发现了1个荒漠猫集中分布种群,为荒漠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研究样地。 为研究荒漠猫个体活动情况,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继专项调查后又立项开展荒漠猫项圈跟踪研究。2020年10月、2021年6月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分别向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交申请,在取得行政许可审批后,研究团队在门源片区捕捉到10只(雌性7只、雄性3只)荒漠猫个体,给它们佩戴GPS卫星定位追踪项圈后放归野外,并开始稳定回传跟踪数据。 通过近3年的专项调查发现,祁连山国家公园内分布有1525平方千米的荒漠猫潜在适宜栖息地,特别是门源片区的造林地-农田-灌丛草甸复合生境为荒漠猫提供优质的栖息地和有利的种群生存繁衍条件,荒漠猫可以作为祁连山国家公园浅山带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 此次荒漠猫卫星追踪项圈佩戴项目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开展的荒漠猫项圈追踪研究,研究开展1年多来,10只荒漠猫个体总工作时长671项圈工作日,有效回传定位点2.5万个,灌丛、农田是荒漠猫利用的主要生境类型,占所有定位点数量的95%以上;活动高峰为黄昏时段,部分个体活动节律呈现明显的晨昏型;个体的平均家域面积为6.6平方千米,最大可达19.7平方千米,单次连续移动距离可以达到54千米。 荒漠猫是我国特有的猫科动物,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现阶段研究表明,荒漠猫数量稀少,分布密度较低,其生理生态、繁殖、食性等生态学研究十分匮乏。 来源 西海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