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老汪参加了一次饭局,在饭局中黄某某热情又大方,言谈举止十分得体,成了全场焦点,也在老汪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饭局后两人就互相留了联系方式。
没过几天,黄某某打电话邀请老汪晚上一起吃饭,老汪那晚正好也有饭局就拒绝了。
“今晚的饭局你得参加,我请了好多领导,给你介绍认识下。”听说有领导,生意人老汪推掉了原来的饭局,欣然前往。
走进黄某某预订的包间,老汪发现包间内坐了好几个人,黄某某坐在正中间。看到老汪的身影,黄某某热情地给大家介绍,“这位是某某州林草局局长,那位是城市建设管理局副局长……”一番介绍让老汪傻了眼,他没想到今天会见到这么多领导,而且黄某某和这些“领导”关系十分熟悉,这次饭局之后,老汪对黄某某又一次刮目相看。
就这样,老汪参加了好几次这样的饭局,每次都是“领导”众多,黄某某又和他们关系十分要好。老汪遇到问题每次求助黄某某,她都会竭力帮忙。在老汪眼中,黄某某和他年龄相仿、为人仗义,两人的友谊就更深了一层。
“我家亲戚想考建筑师证,可是考了好几次没考上。”
“这个交给我办,你放心。”
一次聊天中,老汪说自家亲戚想考建筑师证,但是屡次失败。黄某某拍着胸脯保证,称认识某职业学校的校长,只要“钱到位”就可以拿到建筑师证,十分信任黄某某的老汪高兴地让其帮忙办理。就这样,黄某某三番五次让老汪给她钱,她去打点“领导”。看到黄某某有门路,老汪又委托黄某某帮自家亲戚办理消防证、园林建筑工程执照等。一段时间下来,老汪亲戚的证件没办下来,“打点费”却花了9万余元。出于信任,老汪也很少问黄某某证件是否办好,觉得黄某某没办好肯定有自己的原因。
2013年,老汪将自己的好友老吴引荐给黄某某。老吴是一个工程承包商,也是个生意人。黄某某曾在聊天中“无意”说起过有个家人在林草局,正好老吴在做园林方面的工程,听到黄某某对于林草局一些“领导”的事情侃侃而谈,老吴深信黄某某认识林草局的相关领导。
三个人经常一起吃饭、喝茶,黄某某时不时约一些“领导”和他们见面,三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好。此后,黄某某告诉老吴自己手头有一个树木养护工程,问老吴是否有兴趣,老吴听后表示想做。黄某某还告诉老吴,自己和这次负责树木养护工程的“领导”是铁哥们,可以获取最低报价,老吴可以顺利中标。老吴听后十分高兴,让黄某某一定帮他做成这单生意。
“老吴,你给我5万元,要交工程保证金。”
“没问题,辛苦你了。”
出于信任,老吴毫不犹豫地将钱转给了黄某某。此后,又因为要交纳“保证金、做标书、打点……”老吴前后给了黄某某近10万元。前面的工程还没有消息,黄某某又给他介绍了一些“领导”,此后送礼物、请吃饭,老吴又搭进去8万元。紧接着,黄某某又给他介绍了“河道治理工程”,老吴又缴纳了10万余元的保证金。就这样黄某某前前后后向老吴要了55万余元。
建筑师证没办下来,营业执照更不见踪影,所谓的工程也迟迟没有消息,老汪和老吴有些着急,询问黄某某这些事情办理的进度,黄某某总是支支吾吾不给明确答复。直到2020年12月,黄某某开始很少接电话和回复微信。在两人不断催问下,黄某某明确告诉两人,自己骗了他们,但是没有钱还。然后黄某某就“人间蒸发”了。
今年3月下旬,老吴和老汪前往西宁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报案。因老吴和老汪熟悉黄某某的身份信息,民警很快找到了黄某某的家庭住址,但发现其根本不在家中,也联系不到本人。
经查,黄某某离异独居,那么她能去哪里呢?民警经过仔细梳理,认为黄某某藏匿在其儿子身边的可能性较大。经调查,民警了解到黄某某的儿子在西宁市城西区开了一家小公司。经民警近一周的蹲点守候,终于发现了黄某某的行踪,今年5月7日,警方将黄某某抓获。
黄某某年近60,为什么还要屡屡作案?在讯问室内,黄某某解开了民警的疑惑。黄某某实施诈骗已经不是第一次,1996年她因诈骗被判刑12年,2008年刑满释放。由于她嗜赌如命欠下了很多钱,因无力还款四处想办法。在一次饭局中,她通过朋友认识了很多生意人,就萌生了通过介绍工程等方式诈骗的念头。黄某某因为有诈骗犯罪前科,因此熟知受害人心理。她在遇到受害人后并不急于诈骗,而是通过“放长线钓大鱼”的方式取得受害人的信任,在认识老吴5年后才对他实施诈骗。当民警问其饭局中那些所谓的“领导”是何人时,黄某某说都是自己找来的一些普通人,请他们吃饭让他们谎称自己是某单位领导,那些工程也是编的。就这样,黄某某骗取了两人60万余元。
5月8日,黄某某因涉嫌诈骗被西宁警方依法刑事拘留,资金流向正在核查中。
热心“朋友”多次为他们排忧解难,介绍工程、引见“领导”等。钱收了、礼送了,到最后事没办成,“朋友”却不见了。
陈文雯
黄某某因为诈骗罪曾服刑12年,出狱后,不但不思悔改再次走上诈骗的犯罪道路,这固然暴露出犯罪分子利欲熏心的本性,但此案的另一面更发人深省。
撇开黄某某云山雾罩的忽悠,她的骗术并不高明,就是利用社会中一些人攀附权贵、投机钻营牟取私利的心理,通过自抬身价,编造人际关系网,轻松诈骗得手。其实,某单位的领导是很难冒充的,只要去核实一下,窗户纸就会被捅破, 但受害人为什么没人去核实?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表面上是受害人对骗局的辨识度不高,实际是对权力的迷信和盲目向往。
因此,人们觊觎权力的“官本位”思想不改变,骗子们利用假权力诈骗的案件还会重复上演。
要使这类案件减少,不仅要依靠执法部门严厉打击,本质还是要斩断“权力”和“利益”间的链条,对权力多点监督,使社会风气少点功利,一切按规矩办,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消除此类骗子的生存空间。
来源:青海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