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根据东西部扶贫协作携手奔小康的需要,按照湟源县联络小组的安排,2018年7月20日,潘家阳带领的三人小组从海拔不到10米的南京六合区雄州街道来到了海拔近3000米的湟源县大华镇新胜村,落实两地签订的帮扶协议,开展为期一年的温棚种植技术指导。
新胜村平均海拔2822米,年平均气温2.9℃,年降水量405毫米,属脑山地区。
初次踏上青藏高原,迎接潘家阳他们的,除了高原壮美的自然风光外,还有接踵而至的高原反应等问题。
可是,面对高海拔,面对与村民间的沟通障碍,面对饮食的种种不适应,他们没有叫一声苦,更没有对当地政府提出任何要求,到达的第二天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
看到新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看到那么多没有一技之长靠天吃饭的农民,潘家阳感到肩上的责任很沉很沉。他下定决心要和小组成员扎下根来,把所有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群众,让帮扶的苗木在高原长得更壮、更绿。
当温棚的墙体刚做完,钢架还没搭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还没解决时,潘家阳他们便每天到建设现场督促施工队加快建设进度,因为他们深知,温棚早一天建成,就可以早一天让新胜村的老百姓们得到收益。
期间,他们到田间地头和村民聊天沟通,通过掌握第一手情况,获取第一手信息,为日光节能温室要种植的苗木类型选择做好准备工作。
工作之余,他们力所能及地为村民提供相关种植信息、普及种植知识,为全村发展种植产业提供技术帮助。
几个月下来,村里人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并亲切地称他们为“地头农技师”。
2018年9月8日,第一座育苗温棚全面完工了。
育苗是温棚种植成功的前提和基础。于是,从那天开始,潘家阳和同事便天天守候在棚里,像照看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着种下的每一棵菜苗,并“手把手”给村里的农户传授相关种植技术。
一个月后,绿油油的菜苗顶出地面,潘家阳他们笑了,那是欣慰的笑,因为艰辛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新胜村的村民们哭了,那是感动的哭,因为“地头农技师”的倾力帮扶温暖了每一个村民的心。
2018年中秋节,潘家阳他们像往常一样,一大早就来到大棚里开始浇水、除草、松土。得知消息的村民纷纷闻讯赶来帮忙,他们却让大伙儿赶紧回家过节,自己却一直坚持到圆月高挂,整整一天都没顾上给远方的家人打个电话。
如今,新胜村已建成温棚12座,其中4座已经育苗完成。期间,雄州方面再次投入资金35万元,解决了温棚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为温棚稳定发挥效益奠定了基础。
新胜村的村民们说,他们把贫困老百姓当做自己的家里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雄州街道的大力协作帮扶下,我们一定会与全国人民一起奔向小康!
来源:青海新闻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