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平安区三合镇精准扶贫的易地搬迁项目二期安置房分房现场,第一个抽到房号的搬迁农户祁重清高兴不已。

三合镇富硒蔬菜基地
在海东市平安区一些浅山地区,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贫困户。这些被残疾、病患、天灾、生存环境等阻断了梦想的贫困人口,成为了平安扶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连日来,时报记者走进这些曾经的贫困村,听“第一书记”和村干部们谈思路谈工作,和农民群众聊生活聊变化,倾听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的扶贫故事。
镜头一
易地搬迁住进新楼房
7月19日上午,在位于平安区第一个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安置区广场上,几位老人悠闲地玩着牌,不远处几名儿童笑着、闹着,树荫下乘凉的老奶奶们拉着家常。看见记者到访,三合镇村民虎有福说:“现在搬到楼房,不仅水电暖齐全,住着舒服,离县城近,交通也方便,有了更多就业的机会,一年下来肯定要比种庄稼收入好。我相信以后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同样倍感幸福的,还有三合镇翻身、邦业隆、窑洞、索尔干等村的农户们。去年11月25日,平安区第一个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安置区落成,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农户们挪穷窝,迁新居,住楼房,从此告别世代居住的穷山僻壤,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
“长期以来,这里的群众无法摆脱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年轻人娶妻难、发展生产增加收入难、农户住房难等六难问题的困扰。”平安区区长汪源来说。此次搬迁的这些村落地处山区、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
窑洞村村民祁武宗告诉记者,“村里的房子都快塌了,因为家里条件不好,修缮房子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更不要想住楼房了。”
三合镇镇长刘祖禄告诉记者,该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共涉及邦业隆村、翻身村、窑洞村、庄科六社、七社、索尔干村五个村的593户农户168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9户194人。经过认真仔细地摸底调查,确定了易地搬迁集中安置户411户,资金补偿自行安置182户。
经估算,593户农户搬迁后,可整理复耕土地约533.7亩,加之原有耕地,耕地面积可达6829.7亩。这部分土地用于生态牧场、生态旅游村等建设,让群众从中获得收益,切实解决“搬得出、留得住”的问题。
“我们也深知搬迁只是扶贫的开始,今后,我们将不断完善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创造优良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在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刘祖禄说。
此外,今年平安区还将重点实施三合集中安置区二期,古城乡且尔甫、石灰窑乡上法台村、窑庄等易地搬迁项目。目前三合集中安置区二期7栋楼房主体已封顶;上法台村易地搬迁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且尔甫村51户易地搬迁项目已开工建设……
镜头二
低保兜底让群众吃了定心丸
7月19日,在平安区民政局,低保办主任蔡献祖正在为贫困户马梅兰老人讲解领取住院费用救助结算的情况,为了能让70多岁的马梅兰了解到更多政策和信息,蔡献祖不厌其烦地说了一遍又一遍。
马梅兰告诉记者,家中儿子是残疾人,74岁的老伴马生海患有多种疾病,常年卧病在床,家里家外全是她一个人操心。这几天,老伴因为疾病再次住进医院治疗,而18000多元的医药费对他们这个贫困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我今天来报销阿爷的医药费,基本医疗保险报销了9976元,大病保险补偿了1469元,城乡医疗救助又报了5493元,还剩下我们个人自付的1601元我可以去保险公司报销,这样我们就等于没有花钱就把病看了。”马梅兰说。
7月20日,平安区巴藏沟乡唐寺尔村村民仓旦正才周拉着自家种的一车土豆和一些钱来到平安区社会福利院,为福利院的老人们送温暖。“我儿子外出打工时因为发生车祸,治疗花了十几万元,让我们一家陷入了困境,现在通过干部们扶贫帮助,我不仅还上了所有欠款,还开了一家木材厂,党的好政策啊,我不能忘记这份恩情,所以就到福利院来献爱心。”仓旦正才周激动地说。
因病致贫的马梅兰老人和仓旦正才周都是平安区低保兜底扶贫工程的受益者。目前,该区已对235户473人贫困户进行低保兜底保障,免费为贫困人口建立电子健康档案3547人(次),为全区7510人建档立卡户全额资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同时,积极探索开展了“保险+扶贫”新模式,投资90.12万元为全区7510人贫困人口提供了商业保险,对贫困人口因病产生的自付费用,实行兜底保障,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助推脱贫攻坚工作,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成果。
镜头三
产业扶贫让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时值盛夏,在平安区沙沟乡树儿湾村,大片的菊花苗子长势正旺,据海东市仙草富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理韩忠祥介绍,大片种植的植物学名金丝皇菊,因金丝皇菊花瓣中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饮用价值极高,在江西一带种植较多。而韩忠祥在引进种植时,又把平安“富硒”元素“植入”了金丝皇菊,使金丝皇菊的身价倍增。“目前我们种植了200亩,下个月我们就要安装生产线,等到秋天开花了就能做到种植、生产、销售一条龙。”韩忠祥说。据介绍,金丝皇菊种植合作社带动了周边49户贫困户和低保户稳定就业,一个月最少能赚2500元钱。下一步,韩忠祥打算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延伸金丝皇菊产业链,带动更多乡、更多村的村民致富。
树儿湾村贫困户韩贵祥一家就在这里务工,如今,全家6口人一年的收入就有4万多元。“以前娃娃们也不出去打工,我们老两口有时就在家门口找点活做,家里生活困难,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都改变了,每天都来地里锄草、干活,当天就能拿到工钱。”韩贵祥说。
距离沙沟乡不远的三合镇新庄村,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地进行娃娃菜装车。据该蔬菜基地负责人李小玲介绍,三合镇富硒蔬菜基地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来帮扶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进行订单种植,实现产业增收,稳定脱贫。
据李小玲介绍,该基地主要以娃娃菜种植为主导产品,每亩产量近5500棵,年每亩纯收入可达3400元。这几天,正是基地第一茬娃娃菜收获的时候,按全年建档立卡贫困户用工量计算,可提供劳动用工1560人(次),人均增收9600元。
贫苦户马占福这两天忙得热火朝天,他家在合作社的帮助下种植了两亩娃娃菜,这一茬收入近万元。“这几天娃娃菜收获了,让我看到了希望,下一步在合作社的帮助下我们还要种些别的菜。”马占福说。
今年以来,平安区计划扶持741户2697贫困人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增收。目前,951户3323人的到户产业发展资金共计1794.42万元,已全部拨付到户用于产业发展。巴藏沟、沙沟、古城、石灰窑等乡镇建立了1000亩大蒜、200亩金丝皇菊、1100亩中药材、10个千亩马铃薯、1000亩苦荞、500亩蚕豆等精准扶贫特色种植基地;三合镇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在邦业隆等村种植油用牡丹、百合1200亩,在新庄村种植露天蔬菜1500亩。该区计划为贫困户新建家庭牧场100户,目前开工建设20户。洪水泉、巴藏沟、三合、石灰窑等乡镇继续扩大牛、羊、蛋鸡、生猪、肉驴、家庭牧场和规模养殖基地,带动更多贫困户通过发展特色养殖业增加收入。
镜头四
旅游扶贫“浪山”正当时
盛夏的三合沟里,平坦宽阔,水流清澈,林木茂盛,环境清幽,近年来已成为游客们“浪山”的黄金旅游地带。
7月19日下午,在三合镇庄科村,一顶顶具有民族风情的帐篷错落有致的点缀在山林间,从西宁等地前来“浪山”的游客们在农家乐里惬意的享受着休闲时光。而农家乐的主人秦小兰正忙着端茶倒水,招呼客人。秦小兰没有想到,短短几个月,她家就从精准识别的贫困户变成了拥有一片林子,几顶帐篷的农家乐。“以前的收入就是外出务工和周边劳动赚点钱,两个儿子还要上大学,家里日子过得很困难,现在做起了农家乐,这几天每天都有客人来,周末更是一桌难求,这一个多月就挣了一万多块钱。”秦小兰说。
据三合镇人大主席孔占新介绍,庄科村位于三合镇南端,距离平安区35公里,去年该村贫困户平均收入为2526元,全村有27户贫困户,为了让该村有效脱贫,三合镇以旅游发展带动庄科村扶贫富民为目标,依托峡群森林公园,利用庄科村区位、环境、自然生态、民俗文化资源等,强化美丽乡村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构建了“一村一品、一线一景”的特色乡村旅游。
“我们已经和相关公司签订了协议,下一步计划投资800万元在庄科村进行旅游扶贫项目,让群众不仅在旺季收入可观,在旅游淡季也能有好的收入,不断提升村级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平稳较快发展”孔占新说。
来源:青海新闻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