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闻网讯 49岁的王玲,工作的时候很精神,盘起的卷发,短袖上衣使她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她在西关大街街道办事处北气象巷社区当调解员。自2000年下岗,王玲换了好几份工作,直到2004年她到社区上班,开始了她当调解员的生涯。
说起自己调解的第一起案例,王玲记忆犹新。当时,居民张先生住在筒子楼里,这个筒子楼一共住着6户人家,为了安全起见,筒子楼的楼口安装了防盗门。后来不知什么原因,防盗门坏了。张先生找到社区希望由社区出面重新安装防盗门。“当时我想得还挺天真的,觉得做做工作就可以了。”王玲没想到,6户人家居然会因为一道防盗门闹得不可开交。住在最里面的住户,不愿意安防盗门,因为家里来人听不到门铃,需要住在外面的住户去开门,而住在外面的住户又懒得开门。
随后,王玲跟社区其他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做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不知道跑了多少次,最终王玲的真诚打动了这6家住户。防盗门安装好后住户还专门写了感谢信送到办事处。就这么一件小事,让王玲感触很深,“社区调解工作真不好干。”
在北气象巷社区,人民调解员只有她一个人,她还要兼管安全生产等工作。除了设身处地关心居民,凭着多年的经验,王玲一次一次地成功化解了矛盾。
2013年,高槽巷9号院有50多户居民的入冬取暖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我知道这个问题如得不到解决,很可能会使矛盾激化,造成更大的纠纷。”王玲和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认真了解问题,然后整理成7条意见,与供暖部门反复协调后,当年冬天,50多户居民取暖问题得到了解决。
一个个棘手的问题让王玲认识到,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做一个好的社区调解员,仅凭热情和耐心是不够的。不仅要掌握足够的法律知识,还要懂得合作,懂得协调各种社会资源。
从事社区调解员工作这么久,家人对她全力支持,这让她能安心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近年来社区纠纷开始出现新状况,像物业纠纷等就是以前很少出现的。今年,社区专门请了律师讲物权法。城西区司法局开设法律服务所,不仅为居民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更与社区调解员对口交流。王玲希望今后能有越来越多受过专业、系统培训的人加入这个行业,这样社区调解员就会更加专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