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易方学校高中数学组——白艳编
高考即将来临。升学考试毕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机遇,紧张、困惑、矛盾、开怀,都可能相交相织,也可能成为导致能不能达到目标的重要因素。对此我对2015年高考给出以下建议:
首先,如何应对心理问题:
一、 考试时遇到了特别难的题,怎么办?
一般来说,每门学科的试卷都会有明显的先易后难的梯度设置。以历届理高考试卷为例,12道单项选择题中的第11、12题或许会比较难。如果考生做不出,不妨果断地跳过去,不要在做不出的题目上浪费大量时间。因为整张试卷的题量还是蛮大的,时间也紧迫。如果做完全部题目后,有时间多余,可以再回过头去做刚才做不出的题目。此时如果还是做不出,建议大家也不要硬去做,不妨把时间用于检查已经做出来的题目上。
还须提醒大家的是,试卷最后两大题会难度较高。有些考生干脆放弃,这种策略是错误和不明智的。最后两大题会设置三个小问题,第一个问题就会比较容易解答,第二个问题稍有难度,第三个问题才是最难的。一般来说,考生对于解答前两个问题是应该有一定把握的,轻易放弃了,就会很可惜。
二、如果第一门学科没考好,怎么办?
如果你觉得第一门科目就没发挥好,首先应该审视下一自己的定位:我是不是对这门期待太高了。你原本对这门学科的期待是不是要求自己发挥到最佳状态呢?大多数情况下,同学们的表现都是在自己平时水平的上下,期待太高会很失落,超水平发挥更是如同买彩票一样概率极小。考试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都会是这里错一点,那里错一点,不会有人全都对。如果你正好用自己做错的答案,去和一部分人对的答案对照,会越比越心虚,越比越难过。记住,考完一门就忘掉一门,不要把注意力和情感放在“吃完菜的空盘子”上,做到不去对答案,不去聊题目,不去算分数,好好放松,为接下来的一门做准备,好好吃顿午饭休息一下,说说笑笑给自己点调节。
同时,家长也不要对孩子过度关心,问这问那。看到走出考场的孩子,家长只需给以微笑就行。 
三、考试前心里紧张或不开心,怎么办?
在临近考试的日子里,考生很可能会与周围的人包括同学、老师特别是家长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甚至对立,这是他们情绪波动的自然反应,产生点不开心也是自然的。毕竟面对这么一场重要的考试,考前紧张是正常,不紧张倒有些不正常了。从心理学上来说,进了考场后,适度的紧张还能刺激兴奋,激发起活跃的思维与灵感。只是,同学们不要在临考前一直在心里嘀咕“我会不会脑子里一片空白”、“会不会把什么都遗忘了”、“我会不会得了考试综合征”……这样的负面暗示是不能产生出考试正能量的。
作为家长来说,给孩子减压的最好办法就是“一切照旧”。虽然可以在饮食、起居等方面给孩子一些特殊的关照,但父母还是原来的父母。让家庭氛围、家庭的生活秩序,都按以前的一样,该干什么还干什么,父母也是照常上班下班、照常有说有笑的。
四、考试期间身体不舒服怎么办?
考生如果是乘公交或者私家车出行,要避免车内空调直吹受寒。考生还千万不要饿肚子赶考,即使考前胃口不好也要尽量吃些东西,实在吃不下,可以带一些食物在路上吃或候考时吃。如果昨晚没睡好,不妨暗自提醒自己,稍微少睡一些,不会对考试有太大影响,还是可以好好做题的。如果是考到一半突然身体不适,比如拉肚子之类,可以直接报告监考老师,听从监考老师安排。如果是女生的生理期,那就可以考虑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药物,同时注意保暖。
一门学科考完后要注意及时休息,尽快平复因为考试而兴奋的心情和情绪。中午有条件的考生,还可以睡个午觉,只是不要睡得太沉,更不能睡过头,千万要防止下午考试时迟到。 
其次,学科问题:
一、答题和时间的关系
整体而言,高考数学要想考好,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一定量的习题练习,在此基础上辅以一些做题方法和考试技巧。往年考试中总有许多考生抱怨考试时间不够用,导致自己会做的题最后没时间做,觉得很“亏”。
高考考的是个人能力,要求考生不但会做题还要准确快速地解答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并能取得较高的分数。因此,对于大部分高考生来说,养成快速而准确的解题习惯并熟练掌握解题技巧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快与准的关系
在目前题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准”字则尤为重要。只有“准”才能得分,只有“准”你才可不必考虑再花时间检查,而“快”是平时训练的结果,不是考场上所能解决的问题,一味求快,只会落得错误百出。适当地慢一点、准一点,可得多一点分;相反,快一点,错一片,花了时间还得不到分。
三、审题与解题的关系
有的考生对审题重视不够,匆匆一看急于下笔,以致题目的条件与要求都没有吃透,至于如何从题目中挖掘隐含条件、启发解题思路就更无从谈起,这样解题出错自然多。只有耐心仔细地审题,准确地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与量(如“至少”,“a>0”,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等),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才能迅速找准解题方向。
四、“会做”与“得分”的关系
要将你的解题策略转化为得分点,主要靠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这一点往往被一些考生所忽视,因此卷面上大量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考生自己的估分与实际得分差之甚远。如立体几何论证中的“跳步”,使很多人丢失1/3以上得分,代数论证中“以图代证”,尽管解题思路正确甚至很巧妙,但是由于不善于把“图形语言”准确地转译为“文字语言”,得分少得可怜换,许多考生只有重视解题过程的语言表述,“会做”的题才能“得分”。 
五、难题与容易题的关系
拿到试卷后,应将全卷通览一遍,一般来说应按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作答。近年来考题的顺序并不完全是难易的顺序,因此在答题时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在某个卡住的题上打“持久战”,那样既耗费时间又拿不到分,会做的题又被耽误了。这几年,数学试题已从“一题把关”转为“多题把关”,因此解答题都设置了层次分明的“台阶”,入口宽,入手易,但是深入难,解到底难,因此看似容易的题也会有“咬手”的关卡,看似难做的题也有可得分之处。所以考试中看到“容易”题不可掉以轻心,看到新面孔的“难”题不要胆怯,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定能得到应有的分数。
1.缺步解答
如果遇到一个很困难的问题,确实啃不动,一个聪明的解题策略是,将它们分解为一系列的步骤,或者是一个个小问题,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尚未成功不等于失败.特别是那些解题层次明显的题目,或者是已经程序化了的方法,每进行一步得分点的演算都可以得分,最后结论虽然未得出,但分数却已过半,这叫“大题拿小分”,你可以在实战中运用分析一下
2.跳步答题
解题过程卡在某一过渡环节上是常见的.这时,我们可以先承认中间结论,往后推,看能否得到结论.如果不能,说明这个途径不对,立即改变方向;如果能得出预期结论,就回过头来,集中力量攻克这一“卡壳处”。
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卡壳处”的攻克来不及了,那么可以把前面的写下来,再写出“证实某步之后,继续有……”一直做到底,这就是跳步解答.也许,后来中间步骤又想出来,这时不要乱七八糟插上去,可补在后面,“事实上,某步可证明或演算如下”,以保持卷面的工整.若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想不出来,可把第一问作“已知”,“先做第二问”,这也是跳步解答的方法。
3.退步解答
“以退求进”是一个重要的解题策略.对于一个较一般的问题,如果你一时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你可以从一般退到特殊,从抽象退到具体,从复杂退到简单,从整体退到部分,从参变量退到常量,从较强的结论退到较弱的结论.总之,退到一个你能够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特殊”的思考与解决,启发思维,达到对“一般”的解决.为了不产生“以偏概全”的误解,应开门见山写上“本题分几种情况”。
4.逆向解答
对一个问题正面思考发生思维受阻时,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往往能得到突破性的进展.顺向推有困难就逆推,直接证有困难就反证.如用分析法,从肯定结论或中间步骤入手,找充分条件;用反证法,从否定结论入手找必要条件。
5.辅助解答
一道题目的完整解答,既有主要的实质性的步骤,也有次要的辅助性的步骤.实质性的步骤未找到之前,找辅助性的步骤是明智之举,既必不可少而又不困难.如:准确作图,把题目中的条件翻译成数学表达式,设应用题的未知数等。
书写也是辅助解答。“书写要工整、卷面能得分”是说第一印象好会在阅卷老师的心理上产生光环效应:书写认真—学习认真—成绩优良—给分偏高.
总之对待解答题既然没有“投机取巧”的可能,就要树立起一个“能完全解答的题目一分不失,不能完全解答的题目分段、分步得分”的思想意识,数学考试真正的难点就是解答题最后三个题的第二问、第三问的把关部分,对这几个把关的点可以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方法(如有些探索性的问题,可以用特殊代替一般得到问题的结论,把结论写出来),这些非常规的方法虽然不能代替一般的演绎推理的方法,确可以使考生“多得一些分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