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块导航

便捷生活
我要买房家居装修租房转铺亲子营西宁车友
互动西宁
西宁茶座情感天空交友征婚有问必答西宁资讯
乐活西宁
西宁美食家有爱宠
要结婚
谈婚论嫁
找客服
意见建议

教育指南-不做生气父母系列之一爱孩子的本身,而非爱他的条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7 11: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养指南做不生气的父母
爱孩子的本身 未标题-2.jpg 而非爱他的条件

一 爱孩子的本身,而非爱他的条件
如果有人问父母,你们爱孩子吗?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会不假思索地说,爱呀!当然爱呀!如果再追问一句,你们都爱孩子的什么呢?不少的父母恐怕就会中“圈套”了:
  他们会满脸幸福地告诉你,我儿子可聪明了!现在才三岁,已经能背好几百首诗歌了!
  也有人会说,你不知道我女儿有多听话,月子里很少闹夜,我们大人可省心了!
  甚至还有人会说,我儿子眼睛圆溜溜的,又大又亮,光看他那张小脸就让人爱不够呢!
  父母们只顾一一细数为什么爱孩子的原因,却不知他们已经掉进了“问题的陷阱”。
  这样的问题,很容易让父母在一刹那局限了自己的爱、收缩了自己的爱、贬损了自己的爱。我们来作个假设,看看这个“陷阱”到底有多深。
  假设那个会背诗歌的孩子不那么聪明,甚至连说话都比别的小孩晚了半年;
  假设那个月子里不闹夜的乖乖女儿不那么“听话”,一晚上哭八次;
  假设那个长相可爱的孩子不那么美貌,而是小眼睛塌鼻子;
  那么,做父母的难道就不爱他们了吗?
  当然不会!父母对孩子的爱,完全是一种天性;是没有理由、没有条件的爱。
  但是,我们还是常常会听见这样的话:
  “宝贝你要乖、要听话,这样妈妈才爱你,才给你买糖糖;你要是不乖、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也不给你买糖糖了。”
  妈妈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可能没有想到“自己给孩子的是怎样的爱”这个层面,可是孩子那边会接收到一个错误的信息,孩子会以为:
  我要乖,妈妈才爱我;我不乖,妈妈就不爱我了!
  “乖”变成了孩子脑海里一个可以换取妈妈的爱的条件,这岂不是很可悲的事情?就像有部电影里讲述的两个热恋中的年轻人,女孩儿一直对男孩儿隐瞒了自己是富家女的身份,所以她也就坚信男孩儿对自己的爱是不讲条件的真爱。但是有一天,女孩儿无意间听到男孩儿给他的朋友打电话说,我要不是因为知道她将会继承五千万的家产,我才不会和她恋爱呢!伤心欲绝的女孩儿最终和男孩儿分了手,因为他们之间所谓的“真爱”,因有了“条件”而变得浅薄,失去了意义。
  如果说这个发生在恋人之间的爱的插曲和我们探讨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还有些许差别的话,那下面这个故事可真的要让人深思了。
  小雅是个孤儿,在孤儿院里过三岁生日那天,她被养父养母带回家了,小雅在这个新家里愉快地度过了五年的时间。有一天她提前放学回家,正好听见妈妈在客厅里和一个阿姨聊天,阿姨说,你们收养了小雅还真是幸运呢,这孩子这么懂事,听说还当班长了呢!
  妈妈呵呵笑起来,是啊,当时我们去孤儿院挑孩子的时候,一眼就相中了她!因为她的脸蛋儿长得最漂亮!
  妈妈的话犹如一声闷雷击中了小雅,虽然她早就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但是妈妈的这番话还是刺伤了她,她这才“恍然大悟”,妈妈当时挑中她只是因为她的脸蛋儿长得漂亮,妈妈是因为爱她的脸蛋儿才把她带回家的!
  小雅最终选择了用剪刀在自己的脸上划了个大叉的方式,来测试当自己失去了漂亮的脸蛋儿后,妈妈还会不会爱自己……
  这是个遗憾的故事,小雅的冲动让人遗憾,妈妈错误的表达更让人遗憾。实际上每个看到这个故事的人,大概都能理解妈妈说那番话的意思,并不是说小雅只有脸蛋儿值得让人爱。但是很可惜,这样错误的表达方式,在孩子心中成了一个打不开的结——哪个孩子得知父母对自己的爱是要讲条件的,会不难过呢?

一 爱孩子的本身,而非爱他的条件(2)
孩子乖,做父母的当然值得高兴;然而,孩子不乖,也不能改变他(她)是你的儿女的事实。所以,请不要再要求孩子用条件来换取你对他的爱了。
  真爱就是爱孩子本身,而不是爱孩子身上的条件。比如聪明还是笨拙,乖巧还是顽皮,学习好还是成绩烂,长的漂亮还是相貌平平等。就如当初决定要生孩子时唯一的理由是享受当爸爸妈妈的快乐一样,现在爱孩子也有个唯一的理由,那就是,他(她)是你的孩子。
  如果父母能秉承这样的信念去爱孩子,那么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问题发生的几率就会小很多,父母生气的几率当然也会少很多。
  了解了什么才是对孩子的“真爱”,我们还要学会爱的方式。
  方式很重要,方式是表达爱的一种途径,不管父母这边的爱有多真,有多深,如果不能够选择恰当的方式传达到孩子那边去,那一定会造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
  实际上父母要做的,就是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你爱他,并且要让他知道你爱他是因为他是你的孩子,而不是因为他的表现。
  1 可以不同意孩子的表现,
  但不可以否定孩子的本身
  当孩子不小心闯祸时,父母当然会不高兴,会责备,但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责备:
  “你又把杯子打碎了!跟你说了多少遍,杯子不能放在这么靠边儿的地方,你怎么就是听不进去呢?真是笨得出奇!”
  孩子打碎杯子固然是需要父母教导的,但父母应该教导的内容不是告诉孩子:
  你真的很笨——而且不是一般的笨!
  在这种时候,父母需要说的话其实只有一句:杯子要放到靠里面一点儿才不会打碎哦。
  又如,一个男孩儿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发生争执了,他回家跟爸爸哭诉小朋友打他了,做爸爸的可能会“怒从中来”:
  “人家打你,你不会还手啊!真没有出息,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么个软弱的儿子?!你下次再这样被人家欺负了还哭哭啼啼地回来,连我也要打你一顿!”
  好可怜的孩子,在学校受到的委屈不仅没有有效地宣泄,反倒在心里蒙上了一层更重的阴影:我笨、我没出息、我只会被人家欺负、我软弱、我爸爸嫌弃我……只须把思维稍微延展一些,我们就不难看到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孩子觉得爸爸一点儿都不关心自己,更谈不上爱自己;孩子在爸爸的话语中学会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式——还手,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孩子彻底中了爸爸的“魔咒”,从此变得更软弱、更没出息……
  实际上,小孩子在幼儿园或者学校里和同学发生了摩擦,这是他们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毕竟人是群居动物嘛,怎么可能不发生各种各样的“人际互动”呢?当父母得知孩子和别人发生摩擦的时候,要做的其实只有三件事:
  第一, 关心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有没有受到伤害;
  第二, 了解事情的原委;
  第三, 教给孩子处理此类问题的方法(在不用拳头的情况下)。
  如果父母是以这样的思路来教导孩子,那收到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首先孩子的心里是温暖的,在学校受到欺负的难过,因为爸爸的关心而淡化了很多;其次,孩子把事件的经过告诉爸爸,这是一个正常而有效的情绪宣泄;再次,孩子从爸爸那里学会了处理这种问题的方式,学会了怎么和同学相处、交流……
  不一样的因,才会促成不一样的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父母有责任及时指出他错误的表现,鼓励、督促孩子改正,但永远记住:过度的责备是没有意义的,尤其是对孩子本身的否定,更是超越了责备的权限,“傻瓜”、“笨蛋”的称号会像一把利剑,扎在孩子的心上。

育儿咨询电话 :0971-8564631         18097207912   15297092374   
  西宁玛利亚蒙特早教中心地址:
城西区西关大街16号(儿童公园向西100米纸坊街北面)
IMG_2920.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内容纠错举报
信箱:2363646802@qq.com
举报电话:0971-96123
青海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qinghaiyuqing@163.com
举报电话:0971-8483520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