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胡同里新冒出个青海小店
当岁月在古朴的北京老胡同留下这座城市的印记,各种时光的味道扑面而来。这其中,有一名青海小伙子做的酸奶香,在加入了“真诚”和“用心”的原料后,感动了很多人。在他的手里,酸奶不仅是一种青海传统小吃,还可以成为青海地图形状的兔子冰棍,和装饰有水果、坚果、饼干的甜品。在他的店里,“青海湖”“金银滩”都成为了舌尖上的美味,店里每一个角落,都有青海的影子。在快节奏的北京,这家店成了都市人享受慢生活的栖息地,也成了大家了解青海的窗口。 这个在北京不遗余力宣传青海的小伙子,叫陈胜云,乐都人,典型的80后,他敢想、敢做。 梦想始于为青海酸奶“正名” 陈胜云说,一晃他在北京已经12年了。 2002年,陈胜云带着梦想,到北京上大学。2006年毕业后,进入一家外企从事程序员的工作。背井离乡的他,只要在北京看见和青海有关的人、事、物,都会像每一个在外奔波的青海人一样,刻意关注。而他开店卖青海酸奶,也是起源于一次“事故”。 2008年起,随着青海知名度的提升,来我省游玩的人数大增,酸甜可口的青海酸奶成了游客们的最爱,一时间,青海酸奶成了游客必定要带回去的青海特产。正因为青海酸奶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国内很多地方的企业开始做各种模仿产品,其间也有产品出现过质量问题,让青海酸奶一度尴尬不已,很多人开始对青海酸奶有所质疑,甚至有朋友开玩笑说青海人做的酸奶不好。虽然这是一个产品在“商海”中立足必须经历的过程,但这种痛楚让陈胜云萌生了一个念头:自己开家店,做正宗的青海酸奶,无添加、纯绿色、健康美味,给家乡的小吃“正名”。 想法虽好,但开店可不是想象中那般简单。老家的亲人知道他要辞去在北京的工作开一家小店,都很反对,但和陈胜云一起在北京奋斗的妻子,却很支持他。有了坚强的后盾,陈胜云就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耐心等待奶香“袭”人 2012年4月,经过筹资和前期准备,陈胜云位于北京后海、鼓楼和南锣鼓巷之间的帽儿胡同的小店正式开业了,取名为“青玉”。 陈胜云说,这个名字虽然普通,但对他和他的小店,很有意义。顾客问起的时候,他都会解释:青玉,就是取自青海的青,昆仑玉的玉,小店的logo(标志)是蓝底白字,正如青海的蓝天白云。因为之前工作的时候,做过宣传青海的网站,所以他也认识了很多在外打拼的青海人,一些青海籍的摄影爱好者为店里提供了大美青海的风光照片和手绘地图。书架上,关于青海的各类书籍与这条街上其他小店的书架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店里的每个角落,都有青海的影子。但最吸引人的,还是陈胜云制作的青海酸奶。开店前,他专门托家人从青海寄老家的鲜奶过来,但试验了一段时间,成本高不说,还容易变质,最后选择了进口牛奶,用青海传统的方法做,“刚开始口味偏酸,这边的人吃不惯。”后来,陈胜云想出了一些既有青海风味,又能迎合当地人口味的产品。陈胜云说,当自己的第一碗酸奶得到顾客夸赞时,那种感觉棒极了。 “开这样的小店,挣钱吗?毕竟在北京生活。”聊天中,陈胜云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最想不通这个问题的还是老家的亲人,因为比起之前在外企的高薪,开酸奶店的收入,几乎无法与之相比。“我爱人上班,我开店,生活压力不会太大。刚开店的第一年,生意的确很一般,毕竟地段不是特别好,知道的人也不多。”陈胜云说,邻居店的朋友们曾劝他,不要太理想化,还是把店改成比较赚钱的麻辣烫之类的小店,可他婉言拒绝了。因为在他心里,小店虽不大,但在这座城市里,这里既是大家了解青海的窗口,又是自己的梦想天地,还能为生活在北京,或来北京的青海人带来亲切感。就这样,从起初的无人问津,到如今顾客盈门,这家小店甚至吸引了当地媒体的关注。 小小“梦之窗”大大青海梦 陈胜云是个注重细节的人,店里大到装饰风格,小到一个糖罐,都安排得非常精致。久而久之,来他店里的许多人从顾客变成了朋友,很多人通过他的店,了解青海,带着家人来青海旅游。在陈胜云店里的书架上,有28本留言本,上面记录和见证了这家小店的成长历程和每一个感动的故事。“这些留言册都是顾客写的,有些话特别让人感动,这也是我继续开店的动力。”他说,起先留言本是用英文字母排序的,如今A到Z已经用完了,最新的几本都是用希腊字母排序的。而他和妻子,也通过这间小店,结识了不少挚友。 小吃店里,对青海人来说司空见惯的特产,被陈胜云赋予了新的定义。除了招牌产品酸奶外、有两种饮品也很受欢迎,分别是“青海湖”和“金银滩”,而这两种饮品的名字与实际的景致非常契合。“青海湖”是时下最流行的黑枸杞饮品,从冲泡的第一刻起,黑、紫、蓝的变化,的确如青海湖般梦幻。“金银滩”则是昆仑雪菊与枸杞的混搭饮品,那抹金黄色,像极了金秋的草原,美不胜收。 时间一天天过去,在陈胜云的青玉小吃店里,出自青海的每一样小吃依旧保持着纯天然、无添加的纯真本色,陈胜云希望自己的店能一直开下去,在那里,他仿佛就置身在青海。(作者:周建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