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摄影爱好者在我省贵德县,发现一只白喜鹊。据了解,这位鸟中的“白化病患者”,去年已在贵德县拉西瓦镇昨那村喜结良缘,并生下一窝黑喜鹊。现在,这“黑白一家”和生活在昨那村的众多喜鹊一道,共同觅食、嬉戏。 在唐代笔记小说集《朝野佥载》中,有个有趣的故事,张易之弟弟张昌期在任汝州刺史期间,听到境内出现白喜鹊后,命司户杨楚玉捕捉。杨楚玉捉到后,张昌期笑着说:“这只白喜鹊赎了你一条命。”杨楚玉磕头说:“这是上天让我活着,不然的话,就是去投河跳海,也不敢来见您。”这个故事被后人讽以“好大的官威”。而翻阅历史文献可以看出,古代人以白色为正色,所以遇到白喜鹊等基因突变的鸟禽类,难免会显得大惊小怪,以为是祥瑞之兆。其实,现代生物学早就研究指出,虽然白喜鹊等鸟类出现的记录较少,概率也较低,但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2月18日,长期从事观鸟特种旅游工作的王舰艇,拍下了白喜鹊的照片。从照片中看到,白喜鹊浑身雪白,眼睛略红,除体态和正常喜鹊相似外,很难与平常的喜鹊联系在一起。2月24日,记者从昨那村了解到,这只白喜鹊已经在那里生活了两年,前几年,它生活在贵德县河西镇贺尔加村;去年,它成了昨那村的“上门女婿”,与一只黑喜鹊“大婚”,并在晚些时候生下了一窝黑喜鹊。现在这只白喜鹊每天和喜鹊群一起,共同觅食,共同生活在昨那村中的一排杨树中。村民也没当这是多大的稀罕事。 据青海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陈振宁介绍,白喜鹊的出现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白化病”,是基因突变导致的,有着一定的概率。但在青海的鸟类记录上,“白化病”的鸟很少出现,白喜鹊就更少。由于白喜鹊体内带有隐性基因,而它的后代身上也将带着这种隐性基因,所以,未来它的后代中也有较少的概率可以出现“白化病”。 (作者:王雅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