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顺凯 凡人善举贵在坚持。赵婷没有石破天惊的举动,没有惊世骇俗的豪言,她只是默默地做着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事情。这些年来,赵婷的爱心撒播到祖国各地。她说, “如果尽我的微薄之力能换来孩子幸福的笑脸,换来他人生命之花的绽放,换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温暖,我就会无怨无悔地去做。”
1973年9月,赵婷出生在青海油田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1991年,她开始了在青海油田格尔木炼油厂的操作生涯。赵婷衣着简单、生活简朴,她用最朴实的价值观,诠释了“守信、向善、奉献”的精神。1994年,正值花样年华的赵婷被《中国青年报》一条希望工程捐助活动的信息吸引,失学小女孩渴望知识的迫切眼神,震撼着她的心灵。当年8月12日,赵婷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出了第一笔钱,30元。17年来,50元、100元、200元、300元、500元、1000元、2000元的善款源源不断地从赵婷那双温暖的手中传递出去,最终以“结对子”的方式帮助了5名儿童重返校园。
2011年,赵婷在休假期间参加了一个骨髓捐献计划,并在中华骨髓库留下了自己的血型。2012年7月,捐献中心打来电话,说有一位儿童患者急需要她的骨髓,并根据患者病情,捐髓最佳时机在7月下旬。为了一句承诺,赵婷二话没说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了四川华西医院。
2012年8月6日8时许,手术如期进行,赵婷进入了全麻状态。医生的“救命”针管扎向她的第七节脊椎骨缝中,随即10克透明液体缓缓进入了小男孩体内。手术后第二天赵婷才清醒过来。由于捐献骨髓,赵婷的免疫力明显下降,患者家属几次想送赵婷一些营养品却都被她拒绝了,她握着患者家属的手真诚地说:“只要孩子在,一切都有希望;只要孩子好,这就是我的心愿!”赵婷用自己的行动,构筑着青海石油人精神家园中最亮丽的风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