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闻网讯 土族汉子李仁英,赡养无依无靠的汉族老人李长旺的故事,在彩虹之乡流传已久。他们非亲非故,但27年来,他们的关系胜似亲生父子。李仁英的大义之举,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感动了无数人。
大胆抉择
1985年,已为人父的李仁英得知,家住东山乡寺尔村的李长旺老人无依无靠,生活艰辛,这让他内心无法平静。因为寺尔村有李仁英的亲戚,小时候他经常到那里玩,和李长旺有过接触,他也知道老人的艰难境况。
说起李长旺,他原本是互助土族自治县双树乡(现和沙塘川镇合并成塘川镇)人,50来岁入赘到寺尔村。由于受世俗观念的影响,李长旺在寺尔村遭人白眼。更不幸的是,没过多长时间,李长旺的岳父岳母和妻子相继去世,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守着破败的两间屋子,艰难度日。
就在李长旺的生活跌入低谷之际,李仁英作出了一个让很多人吃惊的决定——把李长旺接到家中,赡养老人安度晚年。大家看到他平白无故领来了一个“爹”,都感到很意外,尤其是李仁英刚结婚不久,孩子还小,生活也不是很宽裕。而李长旺体弱多病,听力不济,性格孤僻,脾气暴躁,将他接到家里,就会“后患无穷”。可李仁英觉得,要是没人照顾,老人的生活就无法继续,他不能眼睁睁看着李长旺受罪。
酸甜苦辣
果然,李长旺到来后,随之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李长旺是外来户口,没有土地,这对当时的农家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困难。李仁英记得,那时候温饱是每个家庭面临的最大问题。平白无故添了一张嘴,对他们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可李仁英不让家里人有怨言,他说,既然把他接到家里,就是一家人。家里有好吃的,他首先想到老人,在以前,农家没有什么好吃的,所以每年杏子成熟后,李仁英都要留一些,等放软了给老人吃。有一次,孩子偷偷地将留给老人的杏子吃了,让李仁英很恼火,将孩子叫来狠狠地打了几巴掌。这让孩子很委屈。那时候生活困难,零食很稀罕,老人吃了就没有孩子们的了。每当这时,他会给孩子们做工作,说爷爷老了,身体不好,好吃的理应让给老人吃。慢慢的,一家人跟老人的感情越来越好。不知情的人看着他们一家其乐融融,绝对想不到这“父子”两人其实非亲非故。
最让李仁英犯难的是,每当村民们到他家串门时,脾气古怪的老人就不高兴,甚至堵在门口破口大骂,将人赶走。就是李仁英的父母亲及兄弟姐妹到他家来,李长旺也会不高兴,不说话,更不愿意跟大家一起吃饭。记得有一年收庄稼时,李仁英的兄弟到他们家借绳子,老人得知后,竟将两条崭新的绳子用铡刀切成了几截,因为老人不想把家里的东西外借。有时候,李仁英心里也生气,可每当这时,为了不让老人委屈,他只能选择默默走开,找个安静的地方,等气消了才回家。
老人身体越来越不好,害怕老人挨冻,李仁英便买来了电褥子,可老人坚持不用。这就苦了李仁英的妻子李秋玲,天冷的时候,每天要坚持给老人煨炕,为此,她很少能出去转亲戚、回娘家。对此,这位善良的农妇毫无怨言,因为丈夫的善良和友爱,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
时间一晃就是27年,李仁英从年轻小伙变成了半大老汉,脸上布满了皱纹。二十多年的酸甜苦辣,李仁英和家人深有体会,就连附近的村民也能一一道来。但李仁英无怨无悔,在他心里,那都是过眼云烟,最主要的是李长旺能安享晚年。
孝行远播
11月13日,我们驱车前往大庄村。进入东山乡,当我们向路人打听李仁英的家时,很多村民都对他伸出了大拇指。“要不是李仁英一家人,我们早就吃上了老人的‘馒头’(指老人亡故)了!”一个村民开玩笑说。
在村民的赞誉声中,我们来到了李仁英家门口,我们看到,一位身材矮小,着装整洁,留着胡须的老人,正在那里晒太阳。村民们告诉我们,这就是李长旺。老人见我们向他打招呼,微微点了一下头,又静静地坐在那里,脸上显得特别安详。
李仁英告诉我们,随着年岁的增长,老人的性格越来越孤僻,很少跟家里人交流,唯一开心的事,就是孙子放学回家后和他玩闹。从孩子们的笑声中,老人也体会到了天伦之乐。
大庄村党支部书记贺成华说,李仁英的行为让村民很感动。他说,现在很多人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好好赡养,更别说是外人了。可二十多年来,李仁英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李长旺老人。这说起来是一句话的事,可做起来太难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李仁英爱老敬老的事迹在附近村子传开了,他成为了老人教育年轻人的范本。有一种信念就会有一种精神,深深镌刻在村民的心中;有一种希望就会有前进的动力,孝亲敬老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作者:朱西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