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没有新血液的注入,省城建筑工地上的大多数工人年龄已经达到40岁,建筑行业从业者出现了严重的“老龄化”状况。
青海新闻网讯 10月23日下午两点多,在长江路附近的一处工地上,老范顶着太阳已经在工地上干了好几个小时。
“早上和晚上太冷,只有趁着中午的时候多干点活。”
他用工具将砖块敲开,从中把钢筋抽出来,然后小心翼翼迈过一片危险的“钢筋丛林”,把手中的东西放在一边。
“因为来回的路不好走,所以全部弄完估计要十来天。”老范坐在地上,点了一根烟和记者聊了起来。
他的肤色黝黑,显得十分健康。可是两鬓间的白发隐藏不了他的年纪。他说,这样的工作,已经干了十几年,今年51岁的他在负责这片区域的工友中并不是年龄最大的,他指着不远处一位戴着红色安全帽的工人说:“老王已经59岁了。”
在这支建筑队里,年龄最大的69岁,最小的也四十多岁了。据老范讲,现在干这一行的,都不是年轻人了。
老范想了想说:“就在去年,建筑队上来了一个染着黄头发的年轻人,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可干了不到一个月就走了。”建筑队的工作很累,而且还很磨性子,年轻人一般都干不长。一旁干活的一位工友走过来说。
冶师傅在西宁从事建筑这一行已经有年头了,他看着自己身边的工友们渐渐老了。他干的活是从拆迁后的废墟中,将还能继续使用的砖块清理出来。
“二十年前,只要是在建筑工地上,满眼看去全都是年轻人。从前没有电钻、没有挖机,就是抡着大锤干体力活。可现在,有了机械,年轻人越来越少了。现在连续干上几个小时,就觉得很累,体力已经跟不上了。”冶师傅说。
林富业今年55岁,是互助东路一建筑工地的包工头。“哪有年轻人来干这个活,每次我包下工程后去招工人,来的都是岁数大的,招上些这样的人干活进度保证不了,年轻人多的建筑队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
按着林富业提供的线索,我们找到了康乐附近的“民工市场”,满眼望去,近一百多名工人中,竟没有一个年轻人。为何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一行业呢?从事多年建筑招工工作的青海一建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施前先生作了分析。
在他们的部门,60%的工人年龄均超过了40岁,这一情况与社会正在向老龄化社会过度是分不开的,也是建筑工人“老龄化”的原因之一。岁数大的工人要承担和年龄不相称的工作,工地上的安全隐患更加突出。尽管现在建筑工人的收入并不低,年轻人因观念和耐心等各方面因素,不愿从事这一行业。
同时,现在的就业渠道较多,可供年轻一代人选择的机会也更多了。与建筑工地相比,其他生产行业的工作要轻松一些。人们普遍认为,像砌砖、抹灰等工作并不是一门技术,没有社会的认同感。
建筑工人作为一个熟练工种,需要多年的从业经验才能接手一些有难度的活。这不免令人担忧,在这一代建筑工人彻底老去之后,还有没有年轻的建筑工人来接班?(作者:李志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