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见王毓森,是在西宁市城西区西关大街街道办事处南气象巷社区的活动室里。70岁的王毓森个头不高,戴着眼镜,身着深蓝色汗衫、浅灰色长裤,手里拎着一个小包,里面全是他在报纸上发表的一些剪纸作品。乍一看,人们可能不会把他与剪纸联系起来。然而,给他一把剪刀、一支铅笔、几张红纸,他就可以“妙手生花”,剪出一幅幅精美灵秀的图案。
“我祖籍山西,从小看着家里的老人们剪纸,退休后没事做,就拿起剪刀开始剪纸。”王毓森说,以前,对剪纸没有任何概念,但是他喜欢平时收集一些剪纸小样。1998年他退休在家,没事就翻看自己平日里收集的剪纸小样。久而久之,他就自己试着剪纸,“刚开始的时候先画出图案,然后把它剪出来。”王毓森说,剪纸原本就是一门“随心”的艺术,想怎么剪就怎么剪,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花是有心草,怎么剪就怎么好,剪朵花,配只鸟,添枝加叶全靠心巧。”
王毓森老同事的儿女们陆陆续续结婚,他的手艺也就有了用武之地。王毓森自告奋勇给新人剪喜字窗花,“后来,只要亲戚朋友结婚,剪喜字这活儿就让我包了 。”
“剪纸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王毓森说,他的创作灵感都来自于他平日里收集的素材。在王毓森的剪纸创作中,光“福禄寿喜”就有好几种剪法,他举例说如果把“喜”字,单纯剪一个字,作品就太板了,通过把鸳鸯、蝴蝶、人物等元素和“喜”字搭配起来,作品就活了,既有装饰性又有内涵。
本报记者 李月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