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曙光 通讯员 卢影桐 贾海滨
苦水沟是城东区政府花费10万元清淤出来的一条排洪渠,也是区政府的防汛重点地段,但由于1万多户居民所产生的垃圾废水全部排入防洪渠,加大了苦水沟的治理难度,难坏了国际村社区工作人员。
苦水沟位于城东区南磨尔园二巷,是一条具有紧急泄洪功能的排洪渠,全长约1500米,东临园山路社区,西接国际村社区。由于苦水沟东侧大园山上的房屋排污设施不健全,居民的生活污水便通过自家铺设的简易管道直接排入渠道,渠道沿岸部分居民为图方便则把固体垃圾直接投入到渠中,从而造成垃圾堵塞渠道恶臭难闻的局面。为了保证渠道畅通,国际村社区挑起了清淤重任。一年下来,光清淤就要三四次,但无论怎么清理,过不了几天,渠道里又出现了新的垃圾。去年,国际村社区总耗资4万多元,发动辖区的武警官兵、低保户,把清淤出来的臭泥用架子车一车一车往外拉,因为是下雨天,渠道里面的淤泥清理起来难度大,总共清了22天,才把渠道彻底清理干净。今年6月中旬,国际村社区工作人员又清理了一次,但一个月以后,渠道里面又堆满了垃圾,反复清淤工作让社区工作人员焦头烂额。
7月26日上午,下着小雨,记者来到苦水沟涵洞口看到,社区工作人员正在深约3米的渠道里冒雨清理垃圾,站在渠道边,一股股恶臭不时袭来,令人作呕。
国际村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苦水沟作为城东区卫生工作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光清理不治理是治标不治本,必须寻求有效办法进行根治。一方面,苦水沟东侧大园山上的民房应建起排污设施,把生活污水引入排污管道;另一方面,把渠道表面密封起来,杜绝渠道沿岸居民往渠道扔垃圾。
城东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这条泄洪渠是政府部门花费10万元清理出来的,长期以来治理难度大,区政府也很头疼,今后还要请专家到现场查看,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