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一个熟悉的环境“漂”到一座陌生的城市,老人们所面临的,是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生活不习惯、社交网络缺失等种种问题。很多“老漂族”也因此陷入精神困境之中。 故事一:家住西关大街街道办事处北气象巷社区的丁梅已经63岁了,见到她时她正在小区里陪4岁的小孙子玩耍。丁梅的头发已经花白,笑起来皱纹很深,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大许多。丁梅的老家在甘肃农村,她没上过学,就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大半生的生活守在家里种地。
“要不是为孙子,我恐怕这辈子都不会离开老家。”丁梅说,她的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小儿子大学毕业后就在西宁工作、安家。孙子出生后,儿子打电话想让她帮忙照顾孩子,第二天,丁梅扔下老伴就坐上了来西宁的客车。
因为太想家,孙子两个月大时丁梅回家住了一段时间,回家后,生活习惯多了,但又放心不下小孙子,没过两个星期她又跑回了西宁。一边是放心不下老伴,一边是挂念孙子。丁梅还是希望有一天可以落叶归根,至少可以和老伴随时相伴,也好有个依靠。
故事二:今年是段秀芬在西宁度过的第二年,去年冬天,她从山东老家搬到儿子家,每天除了在家做点饭,其他时间都在等待中度过。有时候儿子晚上有应酬,她就自己凑合着吃点。“三十好几了还没结婚。”段玉芬说儿子工作忙,没时间带她出去,她不熟悉环境,除了买菜很少出门。儿子总是叮嘱她,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有人叫门也坚决不开。
段秀芬的老伴去世早,儿子大学毕业后就留在西宁发展,去年儿子买了一套房子,便把她接来一起生活。在段秀芬看来,住在宽敞、暖和的大房子里倍感寂寞。她也曾找到北气象巷社区,想参加活动,但在社区办公室转了一圈又回去了。
“其实,我最头疼的还是医保问题。”段秀芬说,医保政策是区域性的,每个地方的政策都不一样,她有糖尿病,如果在西宁看病,远不如在老家实惠。虽说段秀芬儿子的收入不低,但房贷、车贷的压力也不小。她到儿子身边的本意是帮他料理生活,不想成为儿子的累赘。所以,大多时候,身体不舒服她都扛着,一般的头疼脑热扛几天就过去了,但常年的老毛病怎么办?
段秀芬希望自己能够尽快融入这座城市。毕竟,对她来说,儿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她的家了。本报即日起征集“老漂族”的故事,“老漂族”可以敞开心扉谈谈在西宁的生活感受,征集热线:96369 137097474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