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一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年的风俗也在悄然变化着,这些变化折射出了社会的变迁和进步。
拜年:少了麻烦多了休闲
二三十年前过年的时候,走在大街上,你会经常看到一家三口拎着酒或蛋糕盒或饮料前去拜年的身影,长辈要拜,亲戚要串,好友也要走动走动,因此,很多人基本上是从初一开始就马不停蹄地各家轮流拜年,一直要到正月十五才能松口气。作为土生土长的青海人,今年56岁的李先生就对此深有体会,他回忆说,那时过年,人们大多被繁琐的礼仪束缚,哪家拜不到都不行,一过年家里既要留人等着上门拜年的人,也要出门给别人拜年。等人的要不停地做菜招待亲戚,出门的则被“年酒”灌得酩酊大醉,一个年过下来就是一个字“累”。
现在,走在街上拎着礼品忙着拜年的人少了,80后的罗女士说,她和丈夫的亲戚朋友也很多,可是现在拜年再也没有了父辈那份忙碌,大家摒弃了传统的拜年方式,朋友之间发个短信拜个年就行,给亲戚长辈们拜年,则是订个饭馆请大家吃顿饭,就算团拜了。剩余的休息时间,带上孩子上公园、看花灯,休休闲闲地过新年。
饮酒:少了劝酒多了健康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二三十年前,当亲朋相聚在一起的时候,酒是青海人席上离不开的必备之物。客人喝少了,主人就会觉得自己没有招待好,总是连番劝酒,一定要将客人喝得酩酊大醉才算尽了地主之宜。那时大街上,摇摇摆摆走路、醉卧在路边的醉酒者屡见不鲜。雷先生就深有体会,他说,那时拜年,大家总会相互敬“年酒”,“过去大家觉得你不喝酒是不给面子,所以每次聚会都会大家轮番敬酒,过个年,我就没几天是清醒的,总是被灌醉。”
现在,沉迷于酒席的现象正在减少,亲朋聚会时,主人总是准备白酒、啤酒、红酒、果汁等好几样,客人视自己的酒量适当饮酒就可以了,客人要是表示身体不适不能喝酒,也不会有人不停地劝酒。吴先生说:“以前,劝酒之风盛行时,你说病了,有人就会说‘喝杯酒杀杀菌就好’,你要开着车,也会有人劝酒‘喝两杯没事的’,现在,大家反过来会劝你别喝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