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半岁内的宝宝要不要喂水的科普文章已经越来越多,但要改变中国家庭根深蒂固的观念还很艰难,上至奶奶、姥姥,下至新手父母都会认为: 
孩子看起来口渴啊,再说喝点水也不妨碍什么,随着尿液不就排出来了吗? 但是,头几个月内的宝宝,胃口是相当的小,大人看着一点点水,在宝宝那里就已经不少了,水冲进去了,奶水就没地方了,每次吸吮一会,宝宝就觉得胃口已经满了,自然不再吸吮,而反馈给妈妈身体信号是宝宝只需要这一点奶水,不需要分泌太多。慢慢的,奶水就越来越少了。 “宝宝不喝水怎么受得了,缺水了怎么办”、 “配方奶火大,得多加点水”、 “宝宝出汗、尿黄、大便干,需要额外补水”、 “喝水总不会有错的”, 然而事实上这些深入人心的育儿经验并不对! 
所谓纯母乳喂养,实际上就是在宝宝4-6个月之内,除了母乳之外,其他任何食物,包括水,都不必吃喝的,宝宝喝够了母乳,不仅可以补充孩子的水分,也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因为奶水对宝宝来说是最富有营养,具有抗生的食物。 母乳是宝宝最好的食物,世界卫生部组织建议,至少要给宝宝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6个月到2岁之间,在继续母乳喂养的同时,补充其他的食物。 总结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世界卫生组织、中国营养学会《婴幼儿膳食指南》,关于小儿喂水问题如下: 1、6个月内,无论全母乳喂养、配方奶喂养、混合喂养,所摄入的奶可以提供婴儿所需的全部的营养,包括液体量,不需要补充水和果汁; 2、6个月-1岁,逐渐加入辅食以后可以适量喂水,目的在于逐渐习惯水的味道和学会喝水,以及进食后清洁口腔,而不强迫喝水,每日喂水量30-60ml; 3、1岁以后,鼓励宝宝多喝水。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儿科 副主任晁爽、医师杜燕燕通过每日产儿查房过程中以及新生儿家长的咨询中总结出了半岁内宝宝喝水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多喝水没有坏处 大部分家长都抱着“喝水总不会有错的”态度给宝宝习惯性喂水,其实并不然,下面是几点给6月内宝宝喂水的危害: 1、宝宝的胃容量小,喂水多了自然奶量会减少,导致体重增长不满意、营养不良; 2、宝宝纳奶减少,吸吮乳头次数减少,妈妈母乳量减少; 3、宝宝肾脏发育不成熟,对水和电解质的调节能力差,短期内摄入大量水分,会增加肾脏负担; 4、低渗透压液体进入体内,导致“水中毒”,即宝宝血液中钠离子被稀释,可能出现抽搐表现; 误区二:配方奶“火大”,配稀一点 配方奶是尽可能模拟母乳生产的,严格按照说明书冲泡的话,配方奶的含水量、电解质含量和渗透压都是接近母乳的,并没有配方奶“火大”这一概念,没有科学依据,新手父母随意增加水量,导致配方奶过稀,其一会导致营养减少,其二会改变渗透压,增加宝宝肠道和肾脏的负担,导致消化不良、电解质紊乱。 因此一定按照说明书的配比冲泡配方奶,并且6月内不需要额外加水。 误区三:宝宝出汗、尿黄、便秘就是缺水了 夏天宝宝出汗,消耗水分会比较多,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吃母乳或者配方奶来补充,同时需要考虑散热问题,比如少穿点、降低室内温度等。 尿液颜色偏黄不证明宝宝身体有问题,尿液颜色并不是重点,尿量才是判断宝宝身体状况的医学指标,如果同时伴有尿量减少,可能是最近的时间段宝宝摄入的水分少,这里的水分并不是指白开水,而是奶量摄入少,喂奶即可,从而保证宝宝体内液体量充分。 宝宝便秘跟成人不同,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喂养量不足,这样宝宝无法形成足够的食物残渣形成便便,从而无法刺激排便,解决的办法同样是喂奶、喂奶、喂奶…… 误区四:发烧、腹泻时多喝水 发烧、腹泻确实会使宝宝水分丧失,重者导致脱水,这种情况应该咨询医生,最好用口服补液盐来补充水分及电解质,并不是多喝水就可以解决问题。 误区五:喝点果汁、糖水 一岁之内最好不要喝果汁,但可以在6月龄以后逐渐添加果泥,9月龄以后添加水果块,因为果汁含糖量较高,会导致孩子龋齿、肥胖、腹泻,而且过早添加果汁,会影响宝宝味觉,导致不好好喝奶及辅食,不利于宝宝营养摄入。 作者: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儿科医师 杜燕燕 副主任晁爽 如何判断宝宝“缺水”呢? 1.排尿情况:宝宝小便次数全天少于6次,小便发黄,尿液味道很重。 2.大便状态:大便干结,宝宝拉大便的时候很吃力,使劲拉也拉不出来。 3.唇部皮肤:宝宝嘴唇不再湿润,甚至出现轻微起皮的情况。家长也可以洗干净手指,将手指伸进宝宝嘴巴里,如果宝宝的唾液干而粘稠,就证明宝宝缺水了,要及时给宝宝补充水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