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位学者表示,“十四五”期间实施延迟退休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儿。这意味着热议多年的延迟退休,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延迟退休与我国老龄化现状有什么关系? 男女退休年龄是否要调成一样 ?何为“渐进式”延迟退休? 就业市场中“35岁歧视线”怎么破? 为什么要延迟退休? 早在15年前,学界其实就已经有了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讨论。我国官方层面首次提出延迟退休,是在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当时的表述是“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7年之后,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对于延迟退休的表述从“研究制定”变成了“实施”,延迟退休距离正式推出开始进入倒计时。 在老龄化倒逼之下,一拖再拖的延迟退休政策走到了必须尽快出台的关口。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1.76亿,占世界同年龄组人口的23.0%,大大高于我国总人口的世界占比(18.2%)。 但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法定退休年龄最低的国家之一。现行的退休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颁布的,男性年满60岁退休,女干部年满55岁、女工人年满50岁退休。其年龄设置稍低,早已不适应我国的发展现状。 且到了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养老保险的赡养比为3∶1,退休年龄却一直没有改变。同时,我国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快速上涨,也将使得养老金支出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表示,此前“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难以如期推进,甚至很多劳动者尚未达到退休年龄便实际退出就业市场,这加剧了劳动力短缺趋势,加大了养老金支付的压力,也降低了老年人的收入水平。 因此,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抓手之一,其重要性不容低估。 何为“渐进式”延迟退休?
男女退休年龄是否要调成一样?
就业市场中“35岁歧视线”怎么破?
毕竟延迟退休方案牵涉的是每一个个体的切身利益,除了要考虑宏观大局,或许还应该多倾听普通人的声音。
来源: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