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还有谁去现场,快走,应急人员已经上去了。”晨光还未照亮整个西宁,国网青海检修公司西宁运维分部负责人张美婷已在楼道紧张的喊道。
“我们准备了些水和吃的带上,马上就走。”输电专工李怡云拿起安全帽匆匆下楼。
8月8日8点51分,立秋的第一天,330千伏李宁Ⅰ线故障跳闸,虽说重合成功,但故障就是命令,西宁运维分部第一时间安排应急人员先赴李宁Ⅰ线现场,登塔查看并分析事故发生原因。10点10分,应急人员已先行前往预测故障点#60塔到#64塔所在区域。
李宁Ⅰ线分布在湟中县丹麻沟山上,此山地势险要,植被密布,不利于人行走。输电专工李怡云嘱咐输电二班班长王建龙,综合人员身体素质及地势情况,将人员分成三组进山巡线登塔。一路上,笔者随行车,穿过小村庄,越过小河流,巍峨的山脉慢慢进入视线,然而天公不作美,一阵阵雷声响彻山谷,乌云密布山头,不禁为进山的输电人员担忧。
“还好雷过去了没下雨,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很快就会到#61塔跟前了。”老班长吴德福身上斜挂布包,头戴安全帽,脖子上带着望远镜,手指远方说道。顺着远方笔者看到几座高塔屹立在山间,怎么也看不见人影。
“在哪里,我咋看不见,吴师傅好眼力啊。”张主任拿起望远镜说道。
“那不是有三个点在移动吗?你往接近山愣的地方看,再有一百米就到#61塔,他们已经走了两个小时过了。”火眼金睛的吴师傅认真说道。笔者拿起望远镜来回移动好几次才能隐约看见班长王建龙带着人在山林中穿梭,瞬间又淹没在树丛中。
“都带吃的了吗?,一趟下来都不知道几点了。”专工李怡云问道。
“一人带了两个饼子,一瓶水,咱们的人已经习惯饿肚子了,正常情况下每次进山巡视下来都到四五点了,你说这算午饭还是晚饭,”老班长吴德福很无奈的说道。
寒暄之余,又一组人员也到达了#66塔位置,“爬上塔的是赵继磊,这塔不高30米,最高的有130米。”笔者看着赵师傅迅速爬塔的身影有种眩晕感,深刻感受到输电线路人员的艰辛。
在丹麻沟内,没有任何的信号,无法获知小组人员情况,直到下午两点,赵继磊和雷洋两组人员,先后下山,满裤腿都是泥泞。“摔了好几跤,不小心把手腕给扭了下,有点疼,不过#66号塔没事,小赵你们查的咋样?”雷洋师傅边抖裤腿边说道。“#67塔也没异常,山上的草长太快了,没有路只能靠经验爬山。”赵继磊看了看雷洋的胳膊后说道。一行人简单吃了几口大饼后,又朝#68塔方向前行。
“不知道王师傅他们发现哪个塔有异常没,这个塔要是正常,只能往深山走了,那更不好走了。”
“这次测距应该会准,我想大概就在#63塔......”几个人边走边聊,走了有一半路程时,老班长吴德福在山脚下大声的喊道,“快下来,找到了,找到了.....”班长王建龙兴奋地冲大家喊道,此时已是下午四点多。
胜利的曙光终于来到,在场的师傅们终于可以休息,吃吃饭,所谓的吃饭也就是走之前临时装上的北京方便面和几个凉大饼馍馍,大家正想放松一下时,山间的雷声又不合时宜的开始狂虐。
“王建龙他们还没下来,也没雨衣,就带个安全帽可以护护头。”李怡云着急的喊道。雷雨并不顾忌大家焦急的心情,片刻间直径3毫米的冰雹侵袭而来,打在人身上隐隐作痛。
15分钟后,班长王建龙等三个人,弯着腰,用胳膊护着脸,跑下来,雨水夹杂着汗水,顺着下巴滴落,“地形差,把人爬得累的半死,还突遇这么大冰雹,打身上只个个咬牙疼啊。”上车后,班长王建龙抹了一把脸,激动的说道。
冰雹无情,人有情,看着师傅们疲惫的脸庞,感慨万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输电线路工种最辛苦最辛酸的职业,是真正一步一个脚印踏出来的成绩。人们常说,路到不了的地方脚可以到达,脚到不了的地方心可以到达,心到不了的地方信念可以到达,而输电工人靠的就是脚和信念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使命。
来源:青海新闻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