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它表示寒冷冬天已 经来到。青海气象谚道:“夏至连两暑,冬至数九头”。“数九”,也叫“交九”,意思是每隔九天作为一 个寒讯的转折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原来计算“九 九”,是由“冬至”后第一个庚日开始,后来为了计算 方便起见,才有“冬至”开始算起。第一个九天叫“一 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这样一直数到第九个 九天叫“九九”,一共八十一天。劳动人民还用歌谣生动地描绘,九九”气候的变化,如:“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 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九尽后,气 候渐热,土地解冻,农民开始了紧张的春播生产。 青海农民根据青海气候情况,另外创作了一首 “九九歌”:“头九热,麦子憋;二九冷,豆儿滚;三九四九搭冰桥,五九六九不出手;七九连八九,沿河看 冰消;九九八十一,毛老鹰满天飞。” 气象谚道:“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冬至”后第 三个九天的前后,是全年气候最冷的时节,在青海尤为明显,有“三九三九,冻死黄狗”的说法。
在古代,冬至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从汉代以来,这一天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3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3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所以冬至曾经是个很热闹的节日。在冬至,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也被称作‘添岁’。冬至,俗称“冬节”,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在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而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
现在人们普遍的习俗是冬至这天吃饺子。东汉的张仲景是一位特别富有同情心的好人,他看到民间百姓的疾苦,每到冬天,许多人由于没有帽子,耳朵都冻烂了,流脓流血,他看了非常心痛,就根据医方研制出“祛寒汤”,里面除了中药,还有羊肉、胡椒、辣椒等热性的食料,穷苦百姓纷纷赶来喝“祛寒汤”,喝完后,头上冒汗,耳朵再不会冻得流脓了。这种汤从此在民间流传开来。后来,张仲景去世了,没人再熬“祛寒汤”了,人们就把汤里的羊肉包到面里,再捏成耳朵的形状,叫做“娇耳”,把它煮了吃,同样热乎乎的。从此,这种食品也在民间流传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