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仑在线讯
44岁的马启光已经放了25年电影。从租放映机到买机器,从包场放映到电影进村,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马启光在平凡的放映经历中享受着电影带给村民和自己的快乐。
初中毕业两年后,马启光的命运就和电影连在了一起。19岁的他承包了村里放映电影的项目。马启光在村里租了间可容约500人的仓库,放映生涯从那里开始。
“那会儿到电影院看一场电影要一块多钱,贵啊!好多看过的人就到处‘赞’,没看过的人很羡慕。”12月10日,参加放映员表彰会的马启光说,当时为了让村民过把电影瘾,他找片子、贴海报,电影票最低才卖一毛五。“看电影了!”“演《少林寺》呢!”村民们相互转告,马启光的电影院火了!
每晚至少有三百名观众,一晚上能挣几十块……小电影院一火就是八年。
村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不少村民家有了电视机、VCD,花钱看电影的人明显少了。“1993年我已经有自己的放映机了,看着村里没生意就去牧区了。”马启光曾到刚察、共和等地给牧民放电影。
马启光一门心思要干放映事业,到了1995年,他不得不暂时放弃。可他心里一直装着放电影的事儿。他说:“放电影成了副业,我那‘老伙计’只能到春节放几场电影,心里挺遗憾的。”
国家2131放映工程出台后,马启光和儿子组成了父子放映队。多了一台放映机,还是放胶片电影,还是给村民们看,马启光的心里依旧那么满足。“现在那两台放映机已经退休啦。”自从农村数字电影兴起,马启光的“老伙计”就成了古董。
今年的360场放映任务早就完成了。眼看着两节来临,马启光又要继续在家乡西宁市湟中县共和镇的30个村子放数字电影了。“我就为大家送电影吧。”马启光笑起来,洋溢着一脸的幸福。 (作者:花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