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昨天去嘟嘟哥哥家玩,他没有穿裤头,我看到他的小鸡鸡了,可是小鸡鸡后面还有一团肉肉垂在那里,是啥呀!是小鸡鸡下的蛋?”女儿就是这样直言不讳的提出她的疑问。 “不要瞎说,羞死人了!”这是姥姥的瞬间反应,条件反射式的。 “妈妈今天给你买张人体的挂图,给你好好讲讲,行不?” “姥姥,说小鸡鸡怎么了,女的还有小奶奶呢,这就是自然规律,雌性和雄性各不相同,我只是不明白小鸡鸡为什么还有一团肉肉而已。”女儿脸部红心不跳。 母亲大人默不作声。 先生默不作声。 只有我和女儿上下蹦跳着从书橱中找出关于人体的那几本书,翻出来想弄个明白。 对女儿的性教育启蒙的比较早,早期也只是带着女儿认知身体的器官及其功能,后来也带着女儿对微观的细胞等进行学习,对性器官也提及一二,但是也是本着让她知道,并没有详细的介绍各类性器官的功能。 “妈妈,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这是属于每个孩子都会问到的常识性问题。 “你是从妈妈肚子里剖腹产出来的,大部分哺乳动物生产时都会通过阴道,离你尿尿很近的地方,但是不是尿道。”我还是以专业的态度给女儿讲解。 “那你干嘛要剖腹,不是哺乳动物都是自己生的吗?”女儿追问,甚至觉得用非常规的手段将她生出来她已经是个另类的“火星人”。 “谁叫你在肚子里的时候不听话,赖着不出来,你看看妈妈的伤疤,以后还怎么传比基尼那?再看看这妊娠纹,到底丑不丑……”我也絮絮叨叨的说着生产带给我的各类“负面”影响。 “没关系,我是你的孩子,我替你美就行,你看我这皮肤多好,你都是奔四的大妈了,都有孩子了,还要什么美。”女儿说着,一副先生说此话的表情。 女儿大概在3岁多时对自己的身体开始产生好奇,对妈妈有乳房爸爸有小鸡鸡产生疑问,也曾经一度希望自己也能有个小鸡鸡就不用蹲着尿尿,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也因为自己本身大学的专业中有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所以带着女儿以科普的态度认识自己,是很早就已经起步的课题。 女儿知道自己是由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结合产生的,也知道自己是在妈妈的子宫内长大的,在3-5岁这个阶段,陆陆续续的通过绘本、晚安故事时间,女儿也对自己有了大致的了解。 如今,随着她的成长,她开始对自己对世界对生物的繁衍有了更多的知识需求。 她要知道精子怎么产生的? 卵子怎么长大的? 精子和卵子是怎么结合的? 就这么几个简单的问题,我得给她讲解子宫的作用、睾丸的功能,甚至哺乳动物交配的方式,更有夫妻的含义以及社会责任和自我的约束管理。 而这些课题用科普的方式来讲都很简单,难就难在女儿还是个孩子,6岁的女孩,从心理上和社会环境以及家庭成员的反映上来说,我都需要战战兢兢。 而这又是我无法回避的课题。 我越是回避,孩子就越好奇,更有可能引发系列的问题。 干脆不回避,带着科学的态度,用科普的方式,我这个具备一定生理认知基础的母亲坦荡荡了,孩子自然也就坦荡荡了。 性教育大概是孩子早期教育中每个家庭都无法回避的课题。 堵不如疏,也许这才是科学、正确的育儿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