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临近,商家进入了新一轮促销高峰。1月23日,西宁市消费者协会盘点了主要的消费陷阱,并提醒消费者购物时提高防范意识。
陷阱一:有的促销价实际并不优惠。一家手机卖场宣布某型号手机“特惠价”999元,消费者高先生在付完款准备拿机子时,无意中从柜台上的销售单中发现,其实这款手机一直都按999元销售,并不存在优惠。后来卖场答应给高先生提供赠品解决了此事。
消协点评:这种促销方式其实是通过虚假宣传来欺骗消费者。为了吸引消费者,一些商家往往打出促销价,实际上这些所谓的促销价可能和平时一样,甚至比平时正常售价还高,有的商家标注的原价格只是一个噱头。
陷阱二:有些“特价”商品不退换。去年十一期间,王先生在一家商场购买液晶彩电,店内的宣传彩页显示,19英寸液晶彩电原价1590元,5折现价795元,限10台……等他付完款后才发现,这款彩电不能享受退换货服务。
消协点评:有些特价商品为库存积压品或者是样品,尤其是一些家电产品,有的只能维修不能退换,或者保修期缩短,或者不包送货等。根据相关规定,商家不能以此规避退换货责任。
陷阱三:提高原价再返利。前两天,郝先生在一家商场购买某品牌男士西装,价签标注原价每套4999元,促销价每套1999元,经查实,该套西装的原价为每套3290元。
消协点评:先提高商品价格,再推出降价促销、大幅度折扣、购物送赠品等促销手段,吸引消费者前来购物。实际上,消费者没有得到什么优惠,甚至比平时花了更多的钱。同时,对一些参与返利的商品,消费者还要注意检查是否是次品或返修商品。
陷阱四:返利后再消费难。每逢节日,省城的一些商场、超市或者购物网站等,都会打出“购物满500返500,满1000返1000”等五花八门的宣传广告,实际上,拿到返利的消费者准备购物时,才发现其实这也是个陷阱。
消协点评:这种促销方式主要是利用部分消费者爱占便宜的心理,但返利往往难以兑现或兑现时间较长,有的返利设置了高门槛,如使用优惠券时,设有最低消费标准,或者一次只能使用一张优惠券,或者优惠券不符合兑现条件等,致使消费者陷入了重复购物的怪圈。
陷阱五:免费试用可能价更高。今年25岁的小高,在逛街时看到一家美容店推出免费美容的服务,便想着去试一试。工作人员向她推荐了一项美容服务,等做完半边脸后,对方要求小高付款60元,说是免费做的项目已经做完了,另外半边脸需要付款。
消协点评:一些免费品尝、试用、拍照等,往往是不良商家设下的陷阱,他们最终目的就是让你消费。(作者:李月娟李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