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5日上午11时30分左右,在省城北区大堡子卫生院住院的张连菊老人出院了。
儿子将结账之后的钱递到她手上时,老人很惊讶:怎么才花了一千多?儿子告诉她,医院实行“一站式”服务,她只需缴自费药品的钱就可以了。从医院出来,老人在一个年轻小伙子的搀扶下上了车。上车后,一名中年女子将座位让给了老人。被爱心包围的老人坐在暖和的新车里,觉得很幸福。
的确,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幸福往往是简单直观地源自于衣食住行的切实体验。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的加快,西宁市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以此为基础,西宁把富民摆在优先位置,财政蛋糕中最大的一块切向民生。据统计,近年来,全市民生和社会事业占财政支出比重逐年加大,2012年全市80.6%的财政收入投向民生和社会事业。
民生和社会事业有了财政保障,从体制上和机制上长久解决民生问题,变间接惠民为直接惠民,让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不但安居、养老、就医不再愁,从根本上解除百姓的后顾之忧,治安、上学、吃菜、出行更加有保障,老百姓的幸福来得直接而持久。
仅去年一年,西宁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4%,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增20250人,社会养老体系更加完善。17424个家庭搬进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奖励性住房17000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7479户,康川新城安置小区基本建成,2690户搬迁农民享受到城市生活。在西宁市、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实行的“先住院后结算”,极大地缓解了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
数字是单调的,也是生动的;是抽象的,也是形象的。同张连菊老人一样,西宁百姓在一项又一项民生工程、一件又一件为民实事中,提升了生活幸福感。幸福感,正涌动着和谐的韵律,在西宁这片发展的乐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作者: 吴亚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