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闻网讯 被誉为全球最冷的地方——南极,不久后又将再次印下我省气象科研人员的脚印。来自青海省气象局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的35岁气象专家——李德林,作为被国家海洋局选定的第29次赴南极科考队员,明日将离开西宁飞抵北京,从北京携带相关仪器设备后于10月29日赴上海集中,之后折返广州跟随“雪龙号”进入中山站,执行任务至2014年4月中旬。
今年5月底,当李德林收到来自中国气象科学院的通知,告知他被选派为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赴南极开展气象考察工作时,李德林开心地笑了。历经近一年时间的层层选拔、考核,他终于拿到了这张通知书,即将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奔赴南极完成自己的梦想。
即将奔赴南极,要在那里度过548天、经历46天极昼天、48天极夜天的李德林来说,南极是熟悉的陌生地。说熟悉,是因为经过在哈尔滨亚布力模拟生存训练,他知道在南极会经历前所未有的冷,尤其越冬时,可能经历最低零下89.2℃的极寒天气,并且那里8级以上的大风天数将有174天,极大风速为43.6米/秒。可是李德林并不惧怕,他说:“我从小生在玉树,长在玉树,为了气象事业这点苦还是能吃的。”
明日,李德林动身从西宁出发,到北京领取相关设备后,10月29日赶赴上海集中,之后折返广州乘坐“雪龙号”进入南极。据李德林介绍,此次同乘“雪龙号”进入南极将有245名工作人员,他们将分为大洋队、内陆队、越冬队在南极的长城、中山和昆仑站开展科考活动,其间,李德林将被分配在中山站,进行臭氧、气溶胶、地面观测等科研任务。李德林说:“由于南极地区的气象环境关系到整个地球环境的变化,现在两极出现了臭氧空洞,对它的研究关系到地球的生命、未来的发展,因此,在南极通过科考积累一些数据,必将对今后的研究起到极大作用。”(作者:荣丽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