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块导航

便捷生活
招聘求职我要买房家居装修租房转铺亲子营西宁车友
互动西宁
西宁茶座情感天空交友征婚有问必答西宁资讯
乐活西宁
西宁美食家有爱宠
要结婚
谈婚论嫁
找客服
意见建议

西宁全国第三

[复制链接]
回复: 0 查看: 666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 楼主 *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2-4-10 09:54:3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27个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排名出炉。西宁以GDP占全省比重46.28%,位列第三。长春和银川分别以53.67%和50.04%位列第一和第二。







一个省会“存在感”强不强?有个普遍的评价标准——首位度。首位度是指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城市中心属性的重要指标,是城市聚集力、辐射力、引领力最直观的体现。







数据显示:2021年西宁GDP突破1500亿元,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增速排名由21位跃升到第9位,对全省贡献率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60%,增速位居西北省会城市第一,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建设取得开创性局面!







值得骄傲的是,在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中,西宁营商环境便利度提升20.45分,跃居营商环境便利度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纳税、获得电力等领域达到全国优秀水平。这一切得益于,从去年2月19日以来,由市委主要领导每季度主持召开感恩奋进·拼搏赶超交流会,对营商环境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把优化营商环境、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到重大议事日程。提出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担负第一责任人的各级领导将亲自抓、亲自跑、亲自盯,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效。23名市级领导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引领作用强的42家重点企业进行包保服务,让在西宁的企业来得了、留得住、长得壮。







产业是一座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做强省会首先要做强产业。去年,西宁主动谋划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4%,对青海省贡献率达77%,增速全省乃至全国领先。当前,我国很多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都将经济首位度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和目标,经济首位度越高,说明该城市在这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地位越高。







西宁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位度、聚集度、贡献度高,肩负着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承担着“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责任使命,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西宁不论从城区规模、人口数量,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新一轮发展机遇,西宁将围绕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抓牢抓实产业链,精准对接长三角、珠三角、武汉都市圈等地,加快引进产业链重点企业、头部企业,构建核心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链,持续提升晶硅、光伏组件、新材料装备制造能力,加速培育光伏、锂电、特色化工和合金新材料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除了经济发展,西宁也是西北地区唯一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的省会城市,如今的西宁扩大了、长高了、变绿了、更美了,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优化、居民出行更加便捷、生态环境更加宜居,市委市政府的为民情怀得到很好的彰显,现代化的西宁已悄然崛起。







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是全省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大西宁,未来可期!




省会城市首位度提升迎变局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通知,明确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其中“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受到广泛关注。地方的“强省会”战略正面临什么新变局?省域协调发展有何新方向?

不久前发布的一份文件,改变了省会“大扩容”的路径。

3月下旬,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提出慎重从严把握撤县(市)改区,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确需调整的要严格程序、充分论证。

从数据来看,过去十年无疑是省会城市发展的“黄金时代”,大部分省会城市(包括首府城市,下同)的GDP和人口首位度(即省会城市GDP、人口占所在省份的比重)均明显提升。无论是通过发展产业、扩大投资,还是运用行政手段做大做强省会城市,都是可选项。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随着新政出台,省会城市动辄通过行政区划调整进行扩容的路子已经很难走通了。但对于很多省会城市,尤其是中西部省会城市来说,一方面,做大省会城市是提升当地GDP、集聚产业的重要路径;另一方面,省会城市具备更好的医疗、教育、就业资源,也更容易吸引和留住当地人口,做大做强省会城市仍然是重要的发展思路。

下一步,省会城市如何扩容?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从过去省会城市的发展路径来看,做大、做优产业是必选项。其中,既可以如杭州一样抓住电子信息产业的风口,也可以像郑州一样一面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一面积极引进和发展新兴产业,还可以如同合肥一样利用自身的科教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并做好产业投资。

但是,严控房价和生活成本,及时填补人口流入造成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成为考验很多省会城市治理能力与水平的重要一环。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于省会城市来说,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提供更多具有性价比的就业岗位,将越来越重要。




















长春、西安、合肥等强省会发展快

过去10年间,相较于全省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速来说,几乎所有省会城市都呈现更为强劲的势头。

一组简单的数据可以窥见一斑,在2011年,没有一个省会城市的GDP占所在省份的比重超过50%,仅有4个省会城市的GDP占比超过35%;2021年,有两个省会城市的GDP占所在省份的比重超过50%,8个省会城市的GDP占比超过35%。此外,2011年有7个省会GDP占所在省份的比重不足20%,2021年仅剩下4个。

省会城市的快速发展,还体现在人口方面。2010年到2020年,平均每年人口增长超过40万的省会城市有7个。吉林省总体人口负增长,但其省会长春仍然实现了人口增长。

2021年末,陕西省常住人口3954万人,比上年减少1万人。其省会西安2021年常住人口(含西咸共管区)1316.30万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西安市2020年常住人口为1295.29万人,这意味着2021年西安常住人口增量超过20万。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导致省会城市GDP和人口表现更为强劲的原因有多个。首先,省会城市拥有更多的行政资源,使其能够运用投资、大项目等手段,更快推动产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其次,省会城市一般拥有更好的教育、医疗资源,容易吸引人口落户。最后,在北京、上海严控人口增长,部分大城市房价高企之后,一些省会城市成为不少大学毕业生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省会城市比如长春,过去10年GDP占所在省份的比重出现跃升。2011年长春GDP占吉林全省的比重为45.82%,2021年则提升到53.67%,10年提升7.85个百分点。

除了强省会战略、行政区划调整之外,汽车产业成为长春的“定海神针”。来自“长春发布”公众号的数据显示,2021年,长春市统计口径累计产销整车242.1万辆和240.2万辆,长春市汽车工业实现产值614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3%。根据长春市“六城联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长春国际汽车城规划(2020—2035年)》,要以中国一汽为龙头,以长春汽开区等为核心,打造长春国际汽车城板块,到2025年建成主导产业产值超过万亿级的产业集群。

和长春一样,西安、合肥等中西部省会城市,也在倾力打造强省会。2011年—2021年,西安、合肥的GDP首位度分别提升4.73个、4.15个百分点。

西安发展的背后,与陕西省的大力支持分不开。早在2012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省市共建大西安,加快推进创新型区域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构建创新型区域。陕西直接支持大西安建设的资金将超过120亿元。2019年底,陕西省政府第二十八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意见》。

与此同时,西安也在活用自身的优势,凭借高校科研机构众多的优势,西安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根据统计公报,2021年西安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7.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9.9%;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增长26.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5.5%。

此外,西安也在交通上下功夫,尤其以“一带一路”作为重要突破口。2022年2月,西安市正式印发《“十四五”西安建设“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航空直运、中转、集散能力不断提升,基本形成西向国际航空运输通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通航城市达到50个,年旅客吞吐量突破6000万人次。此外,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成效明显,西安港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万标箱。

合肥则在“工业立市”的基础上,一方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用投行的思维做产业培育”,从京东方到兆易创新、蔚来汽车,合肥市政府通过投资撬动了显示屏、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作为科教强市,合肥也在全力挖掘自身的科研潜力。到2021年,合肥建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等3个国家大科学装置。2021年末,合肥有院士工作站70个,在合肥服务两院院士138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部属(重点)实验室(含部属、省部共建)3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8个。此外,合肥拥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9个,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120个,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67个。

和东北、中西部省会城市相比,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现,在过去10年,东部省会城市的GDP首位度提升不算明显,甚至部分省会城市的GDP首位度出现略微下降。东部城市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很多是以中小城市的产业发展为契机,著名的广东“四小虎”就是指上世纪八十年代广东珠三角崛起的四座经济发展迅猛的中小城市——东莞市、中山市、南海市(今佛山市南海区)和顺德市(今佛山市顺德区)。因此,东部很多省份的城市发展相对平均,很多城市尽管资源集中度不及省会城市,但人均可支配收入、产业发展均不错,民营经济也比较活跃。另外,一些东部省份除省会之外,本省也有不少经济强市,甚至有多个GDP万亿城市,对产业、人口有较强吸引力,与省会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与之相对应的是东北、中西部地区,由于区位优势相较东部不足,资源也难以支持一省各个城市“多点开花”,以行政手段带动产业发展,促进省会城市首位度提升就成为关键。这一政策在过去10年颇有成效,部分中西部省份人口流出明显减少,甚至出现农民工人口回流现象。尤其是中西部省份还处于城镇化不断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的阶段,省会城市迎来较大发展机遇,因此集中度明显提升。

粗放型发展难以为继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10年,包括成都、济南、长春等在内,不少省会城市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来扩容。

一些地方政府近期提出撤县(市)改区的计划。比如,2021年5月,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 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支持贵阳市“一市三县”撤县(市)设市辖区。

不过,在慎重从严把握撤县(市)改区,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的政策基调之下,未来这一道路已经不再好走。未来打造强省会,更多要依靠产业发展和创新驱动,走高质量的扩容路。

过去10年,一些省会城市已经做出了榜样。比如郑州、杭州和成都,过去10年间踏上产业发展的“快车道”,2011年—2021年,这些省会城市的GDP首位度分别提升了2.63个、2.17个和2.1个百分点。

其中,郑州的崛起得益于优良的交通环境、所在省份的广阔腹地,拥有大批劳动人口,不断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除了众所周知的富士康落户郑州之外,郑州也开展系列活动迎接高端产业转移。比如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连续举办多届,不仅仅引入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少先进制造业也落户郑州。

根据河南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宣传部数据,“十三五”以来,通过连续举办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大招商活动,豫京、豫沪、豫浙、豫苏等跨区域合作不断深入,全省承接先进制造业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422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2万亿元。

近年来,郑州市先后引进了华为、浪潮、新华三、上汽、格力、海尔等一大批先进制造业项目,新上项目形成新的增量,加快了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郑州市在2008年以前,煤电铝等资源型产业比重高达60%以上,但通过十多年的努力,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已经占到了工业比重的43.4%。

成都“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成都建成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为此,成都锁定了中西部产业层次的最高点,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之后,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表现尤为突出。

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10065.7亿元,同比增长19.8%,首个万亿级产业诞生。2021年成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4%,五大先进制造业合计增长11.2%,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长20.4%。

目前,成都建设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拓展电子信息上下游产业链,积极发展相应的科研和教育,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已经形成“集团优势”。

如果说郑州、成都分别是中部和西部省会城市的代表,那么杭州的首位度提升,则是东部省会城市的“标杆”。

2021年,杭州规上工业增加值4100亿元,同比增长10.6%;两年平均增长7.1%,比2019年提高2个百分点,为2015年以来最高增速。高端制造势头良好,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4%,高于规上工业增速5.8个百分点。支柱行业贡献明显,计算机通信电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8.0%和18.1%,两年平均增长15.7%和12.6%。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在城镇化率接近65%的当下,对于省会城市来说,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

首先,省会城市仍然有较强的发展需求。不过,单纯依靠撤县(市)改区做大省会,以此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不可持续,营商环境也未必有明显提升,反而容易引发人口、产业流向中心城区,进一步加重“大城市病”。

因此,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同时更好地完善区域协调机制,省会城市才能真正做大做强。省会城市对周边城市所起的作用,过去更强调资金、人口向省会集中,未来有条件的省会城市应该更多考虑与周边城市分工协作,在避免“大城市病”将部分产业、功能向外疏解的同时,带动周边城市发展,为省会城市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其次,随着中国自然人口增长接近拐点,过去10年人口持续流入省会城市的进程会放缓,甚至会随着省会城市生活成本、房价的提升而部分出现停滞乃至倒流。这意味着,未来省会城市之间,乃至与其他大城市的人口竞争更激烈,这更为考验省会城市在提供有竞争力的就业岗位和公共服务,打造宜居宜业城市等方面的能力。

最后,省会城市尽管能够依靠行政优势落地更多大项目,但中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很多省会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已经很高。未来将更考验省会城市精细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一味依靠投资的“粗放型”发展已经越来越困难。因此,各个省会城市如何根据自身所具备的比较优势,制定差异化发展之路,将是一道“必答题”。

来源:西宁晚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内容纠错举报
信箱:2363646802@qq.com
举报电话:0971-96123
青海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qinghaiyuqing@163.com
举报电话:0971-8483520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